唐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艾霞生於1912年,祖籍福建廈門,原名嚴以南。幼時隨經商的父親居於北平,曾就讀於聖心女校。她的學生時代,正值新文化運動的高潮時期,她接受了民主和自由思想的薰陶,並與大學生的表哥相戀。
然而,她的自由戀愛遭到了封建意識濃厚的父親的堅決反對,她的戀人屈服於壓力退縮了。為了追求她所熱烈嚮往的自由,她毅然與家庭決裂,隻身南下,闖進了上海。改名為艾霞,加入田漢領導的南國劇社,從而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
1931年,艾霞轉入電影界,入天一公司。翌年左翼電影運動興起,在左翼文藝工作者大舉進入影壇之時,她被介紹進了明星公司,很快就因主演《日恨新仇》而嶄露頭角。
接著,她迎來了輝煌的1933年。她在這一年創刊的《明星日報》第一期上發表了一篇很動感情的短文,題目就叫做《一九三三年我的希望》。
她在文中說道:
&ldo;一九三三年也可以說是我開始新生命的時期……時代的火輪不停地轉著,一切全不息地猛進,一九三二年同一九三三年的電影,是劃分時代的電影,她不是一部分有閒階級的消遣品,這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認的。我們既然明瞭這一點,我們應當怎樣使她變成有價值有意義,這是從事於電影的人應負的責任,也是整個電影進展的關鍵。&rdo;
這篇短文已充分展示了艾霞作為一位左翼影人的面貌。
艾霞在這一年中的確成了明星公司新進演員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顆新星。她一連主演了《現代一女性》、《時代兒女》、《豐年》等多部影片,特別是她自編並主演了帶有自傳性質的《現代一女性》,更顯露出她的文學才華。
該片描寫了一個以愛情填補空虛的青年女性在革命者的啟發下覺醒的故事。在尚有文盲女影星的時代,能自編劇本的女影星更顯得難能可貴。
然而,這樣的一位影壇才華在拍完《現代一女性》後卻不幸再一次陷入了愛情的迷惘之中,她嘆息道:
&ldo;眼淚同微笑,接吻同擁抱,這些都是戀愛的代價。要得這夠味的代價,這夠味的刺激,就得賠上多少的精神,結果是什麼?無聊。&rdo;
愛情的失落使她頹喪,而周圍黑暗的現實則令她憂傷,她失去了繼續活下去與黑暗抗爭的勇氣,1934年2月12日,這位年僅23歲的女演員服毒自殺了。
艾霞在孤獨和絕望中死去,死後卻不能得到安寧,一些黃色小報的記者們竟然拿艾霞之死大做文章,將惡毒的汙水潑向她,對這位追求進步、嚮往自由的女影星大加汙衊。
此舉激起了有正義感的影人的義憤,當時正在拍攝《漁光曲》的蔡楚生即萌生了要為此拍一部電影的念頭,透過對艾霞之死的描寫來揭露黑暗的現實社會對知識女性的殘害。
但《漁光曲》的拍攝使他難以分身,他遂邀請剛由戲劇界進入&ldo;聯華&rdo;的孫師毅擔任編劇。孫師毅慨然允諾,很快,題名為《新女性》的劇本放到了蔡楚生的案頭。
阮玲玉讀完《新女性》的劇本,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還從來沒有哪一個劇本讓她感受如此巨大的震動,劇本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貧困的作家,這與阮玲玉有一定的距離,但她覺得她的心與女主角是完全相通的,她相信自己完全能演好這一角色。
她情緒激動地找到蔡楚生,說道:
&ldo;蔡先生,《新女性》的女主角韋明我演定了。我知道,我並不熟悉女作家的生活,但她心中的苦楚和絕望我是完全能體會得到的,請相信我一定能把這個角色演好。&rdo;
蔡楚生欣然首肯。
《新女性》的女主人公韋明就是艾霞的化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