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田榮不但兼併三齊。而由於田市立場不堅定,不願與項羽為敵,田容甚至殺了自己這位親侄子。
就這樣,項羽對三齊的力量分化由於田榮之亂而告失敗,項羽立刻率軍擊齊。後來雖然將田榮殺死,並由田橫立田榮之子田廣為新齊王,使得齊國問題暫時得到控制,但是,一個完整統一的齊國已經出現在楚國的背後,這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必將成為楚漢戰爭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田容之亂的影響還不僅僅是此。
田榮還同時煽動彭越造反,而彭越所在的梁地於齊國同處楚國背後,兩股力量連成一體,成為東方一大重要不穩定因素。項羽失封彭越為此後的楚漢戰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後患。
同時,由於項羽對趙國的分化,也同樣造成了趙國集團內部的不合和反抗,趁著田榮之亂,趙相陳餘也發動了趙國統一戰爭。&ldo;陳餘悉發三縣兵,與齊併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陳餘迎故趙王歇於代,反之趙。趙王因立陳餘為代王。 &rdo;《史記項羽本紀》
就這樣,由於齊、趙兩國政治力量的反抗,項羽分侯後僅僅一個月,十八路諸侯的格局就被打破了,趙、齊兩國重新統一,對日後而言,不穩定因素也因此增加。
對於這一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齊、趙力量本身的強大,二是項羽的處理多少有失誤的地方。但仔細想想,項羽分化趙、齊使兩力量分抗,但如果不進行反化,其日後就能好過嗎?不行分化,不對田榮之輩進行打擊,那麼只能另自己處於幾個強大勢力的全方位打擊之下,同樣危險。也就是說項羽在齊、趙問題上的錯誤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眼前的這種爆發方式也許並不是唯一的方式。但結果不會有太大區別。這也是前文所說的項羽註定只是個過渡人物的一個佐證。
然後是義帝的問題。項羽與義帝的鬥爭是必然的。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霸主,一個是名譽上的領袖,天無二日。而義帝偏偏不願意只當一個傀儡,二人的鬥爭無可避免。
但是,不管怎樣,項羽殺義帝的具體操作太過失當,可謂明目張膽,毫不故計,給了諸侯群起而攻的藉口。如果說不殺劉邦,並加封劉邦為漢中王是項羽為了顧念劉邦滅秦之功且劉邦還在項羽整個戰略體系的控制之內的話,那麼殺義帝的操作失誤才是項羽最大的失敗之處,也是其政治上最大的失誤。
然後是四楚王的內部分裂,其實就是英布的背盟。英布是四楚王中力量盡次於項羽自己的,項羽對他一直器重有佳,也是厚待有佳。英布背盟到現在還是個疑題。英布背盟的時刻正是項羽主力在齊,而劉邦56萬大軍東進的時刻。項羽北上擊齊時英布就顯示出對項羽支援不夠。而後來劉邦56萬大軍突破扇形防線時,英布更是按兵不動。
英布的背盟使四楚聯盟從中線開始全面瓦解。當項羽主力北上平田榮時,吳芮、共敖 、英布三人本來應該集合成一股強大的側翼保護力量北上配合韓國遏制劉邦東進。可是由於英布的背盟,吳芮、共敖二人失去後方支援,在地緣上反而成為劉邦聯軍包圍態勢之中。尤其是共敖,他完全暴露在諸侯聯軍和英布的三面合圍之中,而吳芮則是力量不足,且地處南疆,且吳芮本人多病,成為了一股中立力量。吳芮死後,其封國成為西漢王朝南方屏番,也就是長沙國,始終努力維護地方和平和國家統一,並與南越國多有交戰,成為漢朝重要的南方堡壘。由於五世孫吳差無子,前136年才被取消國址。
英布的背盟使得項羽的四楚聯盟自中線開始完全崩潰,可謂釜底抽薪。對於英布背盟的原因到今天還是個問題。也許是56萬大軍把他給嚇著了,也許是其素有反骨,反正項羽基本沒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到是有這麼一個原因,那就是項羽的先齊後漢政策將過多的責任交給了英布,要英布等人暫時抗擊56萬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