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第2/3頁)
沐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進食不當就會大便稀溏,精神不振,夜臥不安,肢體麻木。診查發現,面色無華,舌質淺淡,舌苔薄白,脈象細弱,兩條腿上有散在的大小不一的青色紫斑。就這些。&rdo;
&ldo;嗯,你的問題是什麼?&rdo;
&ldo;我覺得她是心不養血,血不養筋,脾氣虧虛,脾不統血。我用了歸脾湯加減,補脾攝血,我第一次治這種病,沒把握,也不知道對不對。所以請教爹爹。&rdo;
孫兆很滿意,頻頻點頭微笑:&ldo;脾為生氣之源,氣能攝血,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歸脾湯是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的,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脾不統血證,很好,辯證很準。用方也沒有問題,應該能治癒的。&rdo;
&ldo;多謝爹爹!&rdo;孫永珍福禮坐下。
孫氏醫館坐堂問診的大夫便只有他們三個,其餘的還沒有診病的資格,也就不存在疑難病案請教的問題。
孫兆道:&ldo;上次我佈置背誦的《傷寒論》條文,現在抽查一下,孫永軒,你先來。背&l;辨太陽病脈證並治&r;第一百五十四到一百六十四背一下。並逐條講解。&rdo;
孫永軒站起身,背著手,朗聲背道:&ldo;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rdo;
孫永軒背完一條,便講解一條,講解到大黃黃連瀉心湯時,孫兆等他講解完,道:&ldo;這個方書上只有大黃、黃連兩味藥,但是,根據唐朝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記載,應當還有黃芩。三味藥都是苦寒之品,大黃洩熱和胃,黃連瀉心胃之火,黃芩洩中焦實火,三者合用,邪熱得除,心下痞悶之證自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方子的煎法非常特殊,要用沸水稍稍浸漬,去滓便可溫服了,而不能長時間煎煮。這樣要求的原因,是取其氣之輕揚,來瀉心下熱結。如果長時間煎煮,則成重濁之味,其作用就變了,變成了達下而導瀉了。而這個方子的原旨是瀉心下熱結而消痞,而不是瀉下燥結以盪實。這一點不可錯了。&rdo;
他講解之時,所有人都趕緊在書上記錄,一邊頻頻點頭。這個講解葉知秋早就學過,不過還是很認真地記了,對孫兆能切中要害進行條文解讀,心中暗自讚許。
孫兆在臺上見他頻頻點頭,不時記錄,不覺略有幾分差異,葉知秋腦瓜子笨,反應慢,以前講解條文,都是瞪著兩眼傻愣愣的不知所云,今日倒好像聽進去了似的,便道:&ldo;永澤,你聽懂了嗎?&rdo;
葉知秋忙起身道:&ldo;聽懂了,師父。&rdo;
&ldo;那好,你把師父剛才所說的方子的特殊煎法再簡單說一下。我聽聽。&rdo;
&ldo;是!&rdo;葉知秋把毛筆擱在筆架上,背著手道:&ldo;大黃黃連瀉心湯和附子瀉心湯的煎法都很特殊,不能長時間煎煮,只能用沸水浸漬少許便可以了,附子瀉心湯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附子要單獨煎煮,因為附子有大毒,必須長時間煎煮才能去毒,這與三黃沸水浸漬少許的要求不一樣,所以必須另外單獨煎煮,而且煎煮時間至少要大半個時辰以上,口嘗不麻才行,否則容易中毒……&rdo;
葉知秋的講解,把孫兆聽的目瞪口呆,這些內容他從來沒有講過,卻不知葉知秋是從哪裡聽來,又聽他說道附子需要長時間煎煮的話之後,不禁冷笑,打斷了他的話頭:&ldo;誰告訴你附子要煎煮大半時辰以上才行?&rdo;
&ldo;嗯……,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附子必須長時間煎煮,才能破壞其中有毒成分…&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