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第2/4頁)
陳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人,但聖壽事關國體,不僅僅是臣民同慶,四方屬國甚至遠方小國都有來朝賀的,要維護國家體面,他自然是要回京,加上這次出了這事,京裡重臣和遼東地方官員都嚇了一跳,紛紛上書請陛下迴鑾。
而等楚昭帶著雙林回了京,鋪天蓋地的彈劾御前總管兼御馬監掌印太監傅雙林無詔調兵的彈章又雪片一樣地上奏到了楚昭御前。
這次連幾位閣老都表示了不贊成,應該嚴懲的意思。畢竟一名內宦居然能無詔調動如此多的兵力,若是某一日,他看不順眼哪個大臣,是不是也可以悍然動兵,先斬後奏?往更深點想,這次是救駕,下一次呢?從前皇帝寵幸傅雙林,但傅雙林畢竟比較低調謹慎,大部分時間都在宮內,並沒有什麼劣跡,大家大部分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如今事發,許多人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這個默默站在皇帝身後深得皇帝倚重的權宦,手裡擁有的究竟是多麼大的權力,無詔調兵,易如反掌,遼東一地,幾乎就是他的天下,朝中遼東舊臣不少,更不要說這次調兵後,皇帝完全沒有猜疑問罪,連個象徵性的斥責都沒有,這怎麼行?
然而這些彈劾都被楚昭視若無睹地留中了,既不回應,也不批註,朝議中若有大臣提出此事,楚昭也一言帶過避重就輕,只提救駕之功,象徵性地罰了傅雙林和遼東幾個將領的俸祿。眼看這就輕輕放過了,誰都知道無論是傅雙林也好,遼東那些肥得流油的當地將領也好,誰都不是靠那幾個俸祿過活的,一個有帝寵在身,賞賜不斷,遼東那些將領更是剛剛端了一個海盜巢,更不知暗地裡賺了多少,誰在乎那點朝廷俸祿?然而楚昭這人雖然脾氣溫和,慈孝寬大,不是那剛峻酷烈的君上,登基這些年,卻也是柔中帶剛,仁而善斷,若是一拿定主意,那是誰勸都沒用的,大的如立後、御駕親徵諸事,小的如一些朝事議論,他之前雖然也會聽取重臣意見,但若是下了決定,那便是無論如何不會更改了。
到底傅雙林這次是有救駕之功,因此朝臣們彈劾過一輪,看皇上置之不理,回護之意十分明顯,眼見著又是萬壽節,各國使臣已陸續到京,朝臣們也都不是傻子,誰也不會在皇上做壽的時候給皇上添堵,給外國使節看笑話,便也都息了。於是朝廷上下一片喜氣洋洋,暫時將種種洶湧暗流隱藏,齊心協力歌功頌德,預備起萬壽節來了。
眼看萬國來朝,四夷臣服,萬壽節將至,沒想到這時候國子監幾位監生帶頭,居然集體上書,伏闋叩閽上書,斥責御前總管太監傅雙林,貌恭懷jian,矇蔽君上,結黨營私,與朝廷重臣表裡為jian,禍國殃民,濫用權力,擅施刑賞,前有毒殺生父罔論人倫之行,後有無詔調兵無視國法之舉,請陛下斬之以謝天下。
國子監這集體上書來勢洶洶,除了伏闋上書,甚至還四處投書。朝中重臣多收到這彷彿檄文一般精心寫就的討伐書,裡頭將傅雙林罵得一文不值,用心險惡,更是提起之前被壓下去的殺父一案,只說此案有黑幕,陛下被矇蔽,用詞講究,辭藻精心,罪名又都十分聳人聽聞,顯然是要語出驚人。前朝太學大多是貴族子弟,本朝國子監剛成立時也是如此,且當時人才凋零,時有監生直接保舉入朝的事,後來高祖命各地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並且多加重視,漸漸冠帶雲集,英才日盛,本朝數代,都曾對國家政令施行提過中肯建議,天和年間田英一事上也有過決定性的上書,更被當時先帝盛讚為&ldo;天子儲養卿相之地&rdo;&ldo;天子虛己以聽之,宰相俯首而信之,天下傾心而是之&rdo;,自那以後,國子監監生們十分積極關注國家大事,參與國家政令施行為榮。也因此,國子監每次上書,幾乎都是衝著萬世名節去的,一旦集體上書,不是直斥政令施行之舛、禁庭私謁之過,就是涉及國家盛衰之大計,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