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隨越南南方戰爭的擴大,中國在更大規模上向越南南方無償提供軍事物資援助。據不完全統計,從1962年至1966年中國援助越南南方各種槍枝27萬支、火炮540多門、槍彈2億多發、炮彈90多萬發、炸藥700多噸、軍服20萬套、布匹400多萬米以及大批蚊帳、膠鞋、副食、交通通訊器材等。[64]
印支戰爭與中國在兩個三角遊戲中的外交地位 李丹慧
本文所說的印度支那戰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發生在亞洲印度支那半島越、老、柬三國以越南戰場為主體的兩次區域性戰爭,即抗法戰爭(1946年至1954年7月)和抗美戰爭(1961年5月至1973年1月)。對於中國來說,則是援越抗法戰爭(1950年初至1954年7月)和援越抗美戰爭。
關於這兩次戰爭,特別是後者,美國學者已經做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以探討這個曾經使美國社會感到困惑的問題。[1]至於中國參與印度支那戰爭的情況,只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進入學者的研究範疇。[2]本文的切入角度不在於戰爭本身,也不簡單是中國與戰爭的關係,而是選擇了一個較為複雜的視角,即在中美蘇和中蘇越兩個三角關係的外交遊戲中,中國外交政策的定位和變化,及其最終結果。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角度進行討論,主要是因為印度支那戰爭持續的近30年,恰恰是冷戰發生和發展,並且其重點逐步轉向亞洲的年代,而在國際冷戰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國對外政策的取向,不僅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發展方向,而且對於整個國際格局的變化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印度支那局勢的演變還展示了冷戰狀態下國際關係中一個引人注意的現象:大國、強國之間的關係固然是冷戰格局構成的主要因素,但小國、弱國的作用是絕不可以忽視的,在兩個大球對抗的天平中,小球的滾動方向往往會使力量對比發生重要的變化,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變化。
(一)
論及印度支那戰爭中的中美蘇和中蘇越兩個三角關係,以及其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矛盾遊戲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需要首先講明兩個問題:
第一,這種三角關係形成的背景。
在兩極對峙的冷戰年代,亞洲在美蘇的對外戰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二戰後美國直接參與、蘇聯暗中和間接參與的兩場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戰爭‐‐韓戰和越南戰爭,都發生在亞洲。這從某一個角度表明,美蘇競爭、乃至爭霸的矛盾焦點,實際就是對地區事務主導權的爭奪,當他們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基本確定和穩定之後,即將目標轉向了亞洲。而東南亞地區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咽喉部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中印度支那半島更是控制此東西方戰略通道的關鍵一環。由此,東南亞特別是印支地區,作為大國利益和大國彼此間矛盾最集中的區域之一,自然成為爭奪的熱點。換言之,美蘇若想在亞太地區佔據主導地位,就須取得對東南亞地區事務的主導權;雙方為追求此目標都要培植各自的勢力集團,以相互抗衡。於是,印支半島作為東南亞地區的重要環節,而越南又作為印支地區的重點,便成為美蘇爭奪的首要目標。
此外,對於美國而言,東南亞地區是其遏制共產主義發展的橋頭堡,為了實現遏制中國的目的,多年來美國一直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尋找楔入的契機。這樣,越南作為東南亞的地區性大國,也即被美國納入重點物件之列。對於蘇聯而言,要在中蘇分裂後達到抵制中國反蘇戰略的目的,插手印支事務,拉攏越南抗華,是其最現實可行的途徑。而對於中國來說,支援並抓緊越南,不僅是抵禦美國侵略威脅的需要,而且更是防止蘇聯合攏其對華包圍圈,進而與之對抗的需要。至於越南,出於上述安全利益、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