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另外,除鐵路運送援越物資過境外,中國的港口也承擔有轉運蘇聯援越物資的任務。但中蘇之間在蘇援物資經中國鐵路過境及推動越美和談等問題上的矛盾衝突,實際上影響了從中國港口轉運蘇東援越物資任務的具體落實,蘇聯的大部分物資是直接海運去越的。
1965年7月中越兩國運輸代表團簽訂的會談紀要中關於&ldo;海路運輸&rdo;一項規定:對於其他國家過境中國鐵路運輸的援越物資及一般貿易物資,如遇越南鐵路接運能力不足時,越方將與有關用貨部門協商安排改為海運。海運物資的運力由中方盡力安排,及時發運。[22]不過,此協議簽署時間不長,中國方面即在駁斥蘇方關於&ldo;中國阻撓蘇聯援越物資過境&rdo;的言論時質問說:你們為什麼不用你們為數眾多的遠洋船舶,運送你們援越的軍事物資呢?你們今年2月份答應給越南同志的海軍艦艇,又為什麼至今還不直接開往越南的軍港,而要運到中國的港口轉交給越南同志呢?你們辯解說,美國封鎖了越南,蘇聯與越南不接壤,透過中國領土運輸是&ldo;唯一現實的途徑&rdo;。事實果真是這樣嗎?誰都知道,到目前為止,各國的船隻仍然能夠進出越南港口,中國船經常去,蘇聯船也不是不去。你們就是不敢用你們的船隻裝運軍事物資去支援越南人民。你們是害怕美帝國主義。[23]
現在看來,中國方面的指責有些牽強。因為軍用物資透過鐵路運輸,確實比海運省時、安全,而且優先、迅速轉運援越軍事物資也是越南方面的迫切願望,所以,蘇聯才提出用中國鐵路運送其軍援物品。此外,蘇聯亦並非完全依賴中國的陸路和海運能力,除軍用物資外,1965年下半年蘇聯、東歐計劃運往越南的一般物資總量為5229萬噸,其中未經中國港口直接海運越南量為4479萬噸,分別約是此期計劃鐵路過境中國的一般援助物資(75萬噸)及軍事物資(55萬噸)的6倍和8倍,其比重不可謂不大。[24]其實,如果中蘇之間沒有矛盾,無論鐵路還是海路運送蘇聯的援越物資,本來都是不成問題的。
至1966年,蘇聯方面未曾中斷過從蘇聯港口派遣裝載貨物的船隻開往越南,約20餘艘船連續不斷地從事向越南的運輸活動。截至是年7月18日,準備運、正在運和已運達的物資計11萬餘噸。只是蘇方海運部報告說,越南海軍當局人為地拖延蘇聯船隻卸貨,認為在海防港地區蘇聯船隻越多,該港口就越安全。而且越方引水員引導中國船隻繞過危險水域,卻有意識地讓蘇聯的輪船透過危險水域,以檢查是否有深水水雷。[25]為此,蘇聯方面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海運任務。1967年4月,范文同在與周恩來會談時向中方轉達了蘇聯的建議:1、中國增加蘇援越物資的船運量,從每月1萬噸增至3萬噸;2、中國開闢2或3個港口裝卸蘇聯的物資。對於前者,中國方面表示,中國不能在情況不明的條件下答覆此項提議。而對後者則明確回覆說,目前越南的海防港並未遭到轟炸,因此還沒有必要使用中國的港口。並且懷疑蘇聯要求使用中國的港口不僅只是為了運送援越物資,而且還有其他的目的。[26]
三、1970-1972年中蘇之間的矛盾衝突
1970-1972年是中蘇關係由敵對開始轉入進行政治與軍事對抗的階段。此期中國著重進行對外戰略的調整,即改變面對美蘇兩面受敵的被動局面,實現與美國的和解,聯合美國與中美的首要敵人蘇聯進行對抗。
在此背景下,這一階段中國的援越抗美程序顯現出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與60年代相比較,對越物質援助的力度大大加強。發生這種變化的基礎在於,第一,1969年9月胡志明去世後,越勞黨的領導權實際已完全為親蘇勢力所控制。鑑於此期中蘇關係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