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關鍵詞] 中美資訊溝通;韓戰;越南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場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戰爭‐‐韓戰和越南戰爭,都發生在亞洲,發生在中國的周邊國家,而且從本質上講,都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直接或間接的對抗。但是,對抗的表現形式及其結果卻有很大差別。在韓戰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北進,導致中國出兵朝鮮,與美國進行了面對面的軍事較量;而在越南戰爭時期,美國一直將戰爭升級的界限控制在十七度線以南,中國也即只是以派出支援部隊的形式援越抗美,中美雙方始終未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這兩種不同的結果,事實上同處於敵對狀態的中美兩國之間對戰爭底線,即三八線和十七度線的把握,及其資訊溝通的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現代社會的衝突反應和危機處理過程中,資訊的溝通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察韓戰和越南戰爭爆發、升級的歷史程序即可發現,中美雙方在資訊溝通渠道、資訊傳遞方式,以及對資訊的解讀和判斷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差異決定了中美之間爆發危機和衝突升級的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本文試由此角度入手,對比中美兩國在這兩次戰爭中資訊溝通的狀況,並對其影響做一點粗淺的分析。
一、朝戰初期中美之間的資訊溝通
朝鮮半島統一國家的建立,本來是朝鮮民族內部的事務。然而,由於戰後分別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抗和世界冷戰格局的出現,朝鮮民族的獨立和統一便具有了濃厚的國際背景。特別是由於南北韓分屬兩個不同且對立的營壘,使三八線這條美、蘇兩軍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和接受日軍投降的臨時軍事分界線,最終變成了劃分兩大陣營在東亞勢力範圍的長期政治分界線。[1]
1948年夏秋在朝鮮半島分別建立起來的兩個對立的政府都認為只有自己能夠代表朝鮮民族,此後,雙方都主張以武力完成朝鮮民族的統一大業。不過,在冷戰的背景下,朝鮮南北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獨自實現其政治目的。當時美蘇兩國對抗的焦點在歐洲,華盛頓和莫斯科都無意於遠東地區引發一場可能導致雙方直接衝突的戰爭,因此對南北韓的軍事統一計劃分別採取了不予支援的政策。進入1950年後,蘇聯的遠東政策首先發生變化,莫斯科對金日成軍事統一南韓的行動開放綠燈,韓戰爆發了。[2]
中蘇同盟的建立使華盛頓感覺到美蘇在亞洲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而繼蘇聯之後,美國也改變了其遠東政策。更由於錯誤地把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的行動視為共產黨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總體進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美國做出了全面幹預韓戰和遏制中國的決策。然而,正是白宮採取的派遣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的軍事行動,率先將中國擺到了美國的對立面,從而迫使中國開始考慮介入這場對美國的戰爭。
從毛澤東一貫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軍事思想出發,如果中國與美國的對抗必須在臺灣海戰和朝鮮陸戰這兩個戰場之間進行選擇的話,顯然,對中國有利的選擇只能是在朝鮮半島進行一場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爭。到1950年9月初,毛澤東已經做好了軍事部署,在中國東北地區集中了五個軍的兵力,隨時準備出國作戰。[3]
不過,就建國初期的經濟和社會狀況而言,新中國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作戰,的確是一種萬不得已的選擇。因此,毛澤東心中是有一條底線的,這就是美國軍隊是否越過三八線,是否真正構成了對中國安全利益的威脅。這個問題最早是周恩來7月2日會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時提到的。[4]
毛澤東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時也說:帝國主義如果不干涉,沒有妨礙。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在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