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第1/3頁)
沈志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由於政治畢竟不存在溫情,民族情感也總要超越意識形態,留下的實際只是地緣政治的現實和力量對比的總趨勢,故而,建立在相同意識形態基礎上的雙邊關係往往是脆弱的。60年代初期以來,中蘇分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隨之分裂,社會主義陣營呈瓦解之勢。與此同時,美蘇緩和,不結盟運動興起,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世界政治力量出現了分化和改組。無論是戴高樂1965年關於世界存在美、蘇、中、西歐、亞非拉第三世界&ldo;五大實體&rdo;之說,還是尼克森1971年關於美、西歐、日、蘇、中&ldo;五大力量中心&rdo;之論,抑或毛澤東1974年關於&ldo;三個世界&rdo;的劃分,其反映的現實就是,50年代僵化的兩級結構已經開始動搖,世界出現了多極化趨勢。這種狀況不僅使世界形勢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且還導致各種國際政治力量之間越來越具有依賴性,各種不同形式的三角關係開始於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上形成,並且不斷發展和變化著。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蘇揮劍斷袂後兩國關係一度走到戰爭的邊緣,以及蘇聯實力膨脹對美轉守為攻、展開全球性爭奪的現實,賦予了中美蘇、中蘇越關係以新的含義。在印支戰爭的舞臺上,中美蘇越之間的三角外交開始注入戰略利益因素。尤其是中美蘇關係完全突破兩極結構,進入到單純以大國政治為基礎的三角外交的程序中。雖然中國在三邊中是最弱的一方,其力量、地位和作用都還無法與美蘇比肩而難以構成三角均勢,但就其外交政策的相互制約和影響而言,這種三角外交應該說已納入到了國際戰略的範圍之內,成為一種戰略三角關係。與此相對應,中蘇越之間的利益走向和政策制定日益捲入一種互動狀態,其關係也帶有了某種三角戰略的色彩。
在第二次印支戰爭後期,中美蘇、中蘇越兩個三角關係,互動影響,交叉重疊,敵友轉化,撲朔迷離,既有相互制約,又有相互依賴,外交遊戲做得複雜而多彩。就美國方面言之,其在亞太地區的主要任務就是遏制蘇聯的擴張。為此,美國對三角外交戰略的最初運用,便是緩和與中國的關係。從蘇聯方面來說,其亞洲政策的主旨不僅在於與美國競爭,而且更重要的是遏制中國。為此,它不但將對越政策由脫身改為插手,而且還極力拉攏越南,聯越抗衡中美之間的聯合。對中國方面而言,蘇聯已變成威脅國家安全的首要敵人。為此,中國調整對外戰略聯美抗蘇,並竭力避免越南投入蘇聯的懷抱。而就越南方面來說,它要獲取中蘇最大的援助以抵抗美國的侵略,同時在中國反蘇政策及對美政策的影響下,又要依靠蘇聯抵制中國的壓力,最終與蘇聯結成軍事同盟,共同對付中美。
儘管在這兩個三角關係中,各國力量的對比並無均勢可言,中國、越南相應都是三角中最弱的一邊,但是,美蘇兩國畢竟也受到這兩種小三角格局的制約,不能左右逢源。中美蘇越四方雖然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卻都在某種程度上獲取了自己的戰略利益。此外,70年代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開始參與國際事務,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和影響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美蘇走向全面對抗。由此,中美蘇三邊關係的變化中又增加了爭取第三世界國家的因素,這即使中美蘇三角外交超出了地區的、區域性的性質,而具有了更廣泛的、影響國際戰略格局的全域性性意義。
(二)
在50-70年代兩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中美蘇越各國於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外交主導方針,四國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相互轉化,進行著不同的組合。其間,無論是中美蘇還是中蘇越,都試圖透過各自的外交活動確立起自己的有利位置。不過,美國憑藉其優勢的地位和影響,在各邊的相互關係中始終處於關鍵地位,保持著最大的機動性;蘇聯次之;中國和越南相對而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