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河津顧文龍 (第2/2頁)
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親衛手中奪過一匹馬下令道。
“哪裡跑!他是賊寇的頭領,追殺頭領!”
更多的官軍聚攏過來,將高迎祥的十幾個親衛淹沒……
兩刻鐘後,李自成、劉宗敏等人終於在右後方撕開了個口子,李自成回頭望了望後方,烏壓壓的官軍撲將過來,他嘆了口氣便朝著西方奔襲而去。
待跑出去足有二十幾裡後,李自成驚訝的發現張獻忠竟然跑在前頭,不覺大怒的追了上去。
“八大王,你如何跑在這兒?”
“咱拼死才從左邊殺將出來,你為何如此問?是想著讓咱死在那孫傳庭手裡嗎?”張獻忠左胳膊受了傷,滴答答的還流著血,語氣也十分不友善。
“闖王去尋你了,到如今還沒出來!”
……
ps:這裡說下流寇現狀,崇禎七年時流寇雖然越來越壯大,但其實力遠非崇禎十七年可比,甚至在崇禎十年以前,官軍經常是幾千人追著幾萬人的屁股打,而流寇也幾乎很少主動對官軍發起進攻,原因也很簡單——怕。
朝廷在流寇眼中有無數的資源、兵力可以調動,《平寇志》、《國榷》中也有提及,絕大多數追隨起義軍的目的,根本不是推翻大明,而是活不下去了,當時流寇的優勢在於廣泛的群眾基礎,不論失敗多少次,只要首領不死,走到哪兒只要大旗一舉,短時間內就能聚攏數萬人。
推翻大明的綱領是在後期才逐漸提出的,但也僅此而已,李自成擁兵數十萬進軍北京的路上,由於遭到周遇吉的決死抵抗一度受挫,甚至想著人上奏請封個西北王了事,當然這是《明季北略》的說法,《明史》甚至《國榷》都未提及此事,但也一定程度上也說明長期以來流寇對朱明正統的畏懼。
而在崇禎七年時,流寇人雖然不少,但火器配備十分的少,再加上火器需要專門的人才,此時的流寇,手中的火器基本繳獲於官軍,火炮由於不利運輸,經常在潰逃過程中丟失。
總之在崇禎七年,流寇大體上就是被官軍四處追著打的局面,一旦朝廷解決了財政危機,並免除旱災嚴重地區的賦稅,再加上清田政策,流寇幾乎就失去了土壤,要麼覆滅,要麼投降,所以這個故事也沒打算用過多的篇幅寫流寇,而是將篇幅主要放在蒙古、女真以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