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歷刻意保守秘密的主要動機是為了不使公眾的信念受到動搖。他寫道,雖然這些微不足道的叛逆之徒本來“不足為慮”,但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他們仍需迅速地予以彈壓。而對這一案子本身的情況(他在這裡指的是這一案子的反清象徵性意義)
☆★☆★☆★☆★
①《硃批奏摺》,第836卷第1號,乾隆十七年四月八日(永常)。湖廣總督永常在奏摺中似乎是在宣摧引用供詞。無論是審訊者還是永常本人,都不至於故意在供詞中加入這些言辭。相反,在一般情況下,地方官史常常會對直接向滿人統治提出挑戰的證據持大事化小的態度。
☆★☆★☆★☆★
則必須予以保密。不管是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任何人若提及剃髮一事,便都是在自尋麻煩。在這裡。我們第一次遇到了我所謂的“恐慌因素”:弘曆其實相信,百姓大眾是輕信的,一有政治危機或天下大亂的跡象,他們就會驚恐萬狀,作出暴力的反應。在我們的故事中,弘曆的這種信念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現出來,並決定了他那種只要有可能便避免承認存在著謀反與妖術的政策。這種信念甚至還影響到了官方內部檔案所使用的語言——似乎僅僅提及某一罪惡便會在實際生活中造成這一罪惡的發生。於是,作為一種常規,這也意味著即便是對那些最不尋常的威脅,也不能不用最尋常的語言來加以描述。如果我們可以從弘曆的恐懼中判斷出公眾的情緒的話,則我們不能不說,這種情緒是變化多端極不穩定的。在1768年妖術大恐慌發生的過程中,弘曆的恐懼或多或少地始終存在。在我看來,這就是為什麼在妖術大恐慌初起時,弘曆甚至在與清廷高階官員的秘密通訊中也避擴音及削髮令遭違反一事的原因所在。不論是在處理偽稿案還是在對付馬朝柱起義時,弘曆都沒有提及種族問題。儘管富有挑釁性的剃髮問題在這兩個事件中都出現了,但弘曆在處理它們時的最初動向卻與處理1768年叫魂危機時非常相似:他知道,不管“種族層次”的問題對於征服者政權的生存有多麼重要,對此卻只能經由其他的場合來處理。
那樣的一個場合很快便為弘曆抓到了,那就是文字獄:透過揪住他所謂文人們影射攻擊“滿人根基”的種種文字上的偏差,而對他們大開殺戒。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這更成為他在全國範圍內使用的一種手段。弘曆對於剃髮一類公然威脅到滿人統治的問題固然不願公開提及,但在對充其量只是對滿人名譽造成了微不足道損傷的文字表達問題上,他卻是一觸即跳。在涉及種族時,甚至某種幾乎完全讓人覺察不到的文字偏差,也會讓一個文人喪命。同那些有可能造成群眾性騷亂的大規模謀反案件相比較,弘曆在處理文字獄時可以隨心所欲地掌握事件的範圍與節奏。在對付此類“謀叛”案件時,他儘可以大聲頌揚滿人的種族尊嚴,卻不必擔心因此會引發出什麼意外。
文字獄的預兆。我們剛剛敘述過的這些事件過去僅僅三年,弘曆便看到了透過言辭而大興文字獄的有用之處。1755年,漢人學者胡中藻被指控利用詩作煽動對滿人的種族仇恨(即便在當時,這看上去也顯得是在強詞奪理)。胡中藻是已故大學士鄂爾泰(鄂是弘曆從他父親那裡繼承下來的兩個大學士之一)的門生與派系中的骨於成員,並與鄂爾寨的侄子鄂昌常有詩文往來應酬。弘曆對於胡中藻的兇猛攻擊(說他“尚有人心者乎?”),曾被認為是對於官場派系活動的一種抨擊。然而,這個案子讓我感到驚奇之處在於:弘曆大罵胡中藻“誣謗滿人”,又嚴斥鄂昌的行為使他不配當一個滿人,並把這兩者聯絡到了一起。這就說明,只有把胡鄂案件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考察,才能理解這個案子的意義所在:在弘曆的認識中,謀叛與漢化其實只不過是同一威脅的兩個不同側面而已。
在對鄂昌矯揉遺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