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4頁)
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降,盡納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後休矣。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願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若謂不然,就貴國兵士來降者證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託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而〉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日軍在中國用漢文釋出的所有公告,幾乎都在不斷強調自己的解放者形象。日本的〃中華〃意識宣傳,在當時和此後的中國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的。一些西方外交官就注意到,在通商口岸,漢人的抗日情緒便遠低於滿人。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Henry Barnes Bristow)向倫敦報告說,天津水師學堂的漢人學員,對甲午戰爭前景並不樂觀,甚至認為日本能戰勝也是好事,可以藉此推翻朝廷。寶士德為此擔心天津漢人暴動,要求派遣更多的軍艦以備不測。
日本此後更是駕輕就熟地運用這種〃驅除靼虜〃的政策工具, 無非根據需要將〃韃虜〃換成〃白種人〃、〃歐洲人〃而已,深深地滲透進此後中國的各種政治和軍事大變動中,包括對興中會、華興會等的庇護,令辛亥革命這一民族革命從一開始就變得先天不足,而那導致袁世凱被萬民唾罵的〃二十一條〃,很多條款之前早就和南方的革命黨人達成了共識,只是革命黨一直沒有機會掌握政權,未及付諸實現而已。
武力壓服中國 聯合對抗西方
在把自己包裝成〃中華〃的解放者的同時,日本間諜也不斷提醒日本軍政當局,只有先將中國征服、打翻在地,才可能消除中國人的傲慢,從而達到中日聯手對抗西方。
宗方小太郎在另一份提交給最高當局的戰略諜報分析《對華邇言》中,指出:因為滿清政權的顢頇,不顧〃書同文、人同種,唇齒輔車之關係頗為密切〃,〃 嫉視日本之強盛、厭忌日本之進步,百般猜疑、面諛背非,頑迷不化,不通大局之形勢〃, 所以才形成兩國的〃 感情之衝突〃。因此,中日之間〃若無大戰,則不能大和;大戰而大勝之, 中國始知日本之實力之不可敵,方可收協同之效〃。 。 想看書來
日軍“恢復中華”?(3)
宗方小太郎將日本侵華看做是聯合中國抗擊西方的必要步驟,提出了先〃以勢力壓制、威服中國〃,中國屈服後再假以時日〃在不知不覺間使彼感覺有與我(日本)聯合之必要〃,最後則可以共同對抗西方,〃使之不能逞其慾望於中國中原,此不特中國之幸,亦日本之所以自守,保持亞洲體面之要務也〃。
宗方小太郎認為對中國就是要痛下殺手,〃煦煦之仁、孑孑之義,非所以馭中國人之道〃。他認為此前爆發的中法戰爭,法國人就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軍事上已經〃制勝中國〃的情況下〃草草終局〃,因此〃勞多功少,且有貽誤國家長遠之計之虞〃。
因此,他建議當時正在節節勝利的日本,宜將剩勇追窮寇:〃必須排除萬難,攻陷敵人之都城北京〃,再〃進扼長江之咽喉,攻佔江淮重地,斷絕南北交通,使敵國陷於至困至窮、萬無辦法之地,使敵國政府和人民知曉真正之失敗,而後達到我之目的〃。
宗方認為,鐵血政策成功後,就該實行懷柔政策:〃以信義公道,赤心相交,利害與共,患難相濟,使兩國人心和合融釋,有如一家。〃 他堅信,滿清政權已經是〃百弊叢生,瀕於陽九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