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用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英華的大名也在縣城以東各鄉傳了開來,甚至傳到了縣城,縣東各鄉百姓都說張英華:&ldo;此人不得了啊,那陳二板腰子是何等的惡罪、何等狡詐,為竄東鄉幾十年,從清末至民國,官府拿他都無可奈何,卻被此人給滅了。何況又是一個讀書人,殺人也不含糊,眼都不眨一下。&rdo;有人給張英華取了外號叫&ldo;張燒包&rdo;、&ldo;燒包爺&rdo;。&ldo;燒包&rdo;一詞是當地方給有本事有能力同時又爭強鬥狠的人物起的,從此別人一提到&ldo;張燒包&rdo;或是&ldo;燒包爺&rdo;就知道這是張英華獨家享用的稱號,&ldo;張英華&rdo;這三個字相反被人們逐漸忘記了。
也許是年紀不大的原因,張英華調皮的天性也會暴露出來,一次他騎著那頭大叫驢和後面的幾個隨從辦事回來,張英華騎在驢上悠然自得,聽著掛前驢脖子上的銅鈴聲和驢蹄、馬蹄敲打地面的得得聲,不緊不慢地在一條大堤上走著。後面騎馬的那幾個隨從都腰捌雙槍。忽然他老遠看見堤下有幾個小孩正在玩耍。小孩忘情玩耍之中,沒有看見在大堤上有人經過。張英華示意隨從停下不要出聲。他翻身下驢,繞著走到那幾個正在玩耍的小孩子後面,猛喝一聲:&ldo;賊來了。&rdo;玩興正濃的那幾個孩子猛地被喝了一聲,抬頭看見一個持槍大漢子,站在自己身後,拔腿就跑,張英華哈哈大笑:&ldo;這群小崽子。&rdo;大堤上騎在馬上的隨從也被這場面逗得哈哈大笑不止,看著跑得五影四散的孩子們,這位&ldo;燒包爺&rdo;才慢悠悠上了大堤,騎驢大笑而去。
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麼不巧。張英華和妻劉氏結婚幾年了,劉氏就是沒有身孕,他的母親勸兒子再找一房。妻子劉氏見自己的肚子總不爭氣,也失去了信心,儘管心中是十二分的不願意,但嘴上也勸張英華再找一個。可張英華不同意,每天三件事:看書、練槍、騎驢。
最近幾日,張英華覺得很沉悶,他想到宿遷縣城走走。他化妝成一個商人,帶上幾個隨從,早上起來自家中出發,走了幾十里路,下午才到宿遷縣城。到了宿遷城裡又飢又渴,幾個人來到縣城東大街一處臨街飯莊,準備要點吃的喝的,順便歇一下腳。幾個人上了飯莊的二樓,揀一視窗邊坐下,張英華要了一些酒菜。趁飯菜還沒有端上來,張英華摘下墨鏡,順二樓的窗戶朝外望去:繁華的東大街盡收眼底,小商小販南來北往,買的賣的,川流不息。東大街不寬的南北街道兩旁佔滿了店鋪。絕大部分都是二層老式樓房,底下一屋是店鋪,二層多住人。也有樓房後面有院子的,有的還有幾進院落,很多間房屋,不過這前有店鋪後有院落且是幾進院子的可不是一般人的生意人家,擁有這樣店鋪的商家,一般都是宿遷城裡排得上名的有錢人家。繁盛的東大街店鋪林立,什麼茶葉鋪、綢緞莊、糕點店、醬園店還有什麼錢莊、當鋪、黃包車行等,宿遷城裡凡衣食住行恐怕在東大街上都可以買到、租得。張英華盡情地欣賞著繁華的街景。雖說張英華也是宿遷人,來一趟宿遷縣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交通不便,遠鄉人過去趕一趟宿遷城確實不容易,首先是沒有像樣的路可走,儘是些土路,特別是宿遷城東的遠鄉,好不容易走到宿遷城邊,還要透過運河擺渡才能到達宿遷城裡。宿遷城正東的運河對岸有一處渡口叫順和渡口,因為宿遷縣城以東遠鄉之人要到宿遷城裡必須從此渡河,從古至今,慢慢發展成為一小集鎮,名曰順河集。因順河集處在運河東岸背靠運東大地,早先人稀,人的活動影響小,順河集一帶保留了許多原生態自然風貌,可以說是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過順河集一帶大運河,見河東岸順和集景色優美,遂上岸小憩。乾隆皇帝在此流連忘返,於是一口氣賦詩數首以為紀念。其中一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