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陳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進價18元/罐,咱們給業務員25元/罐,推給食雜店30元/罐,這樣咱們每罐能有7塊錢的毛利。”
小施笑笑說:“能賣到30元/罐嗎?‘真棒’也就這個價吧。”
“我感覺差不多,明天早晨我去早市的批發市場調研一下同類產品的批發價。”
第二天起早來到家附近的鄉政街早市。
還不到7:00,在鄉政街靠市場一側的人行道上已經水洩不通,有賣青菜的、賣日用百貨的、賣副食的、賣醬油醋的、賣菸酒的,還有賣麵包、饅頭、包子、油條等各類主食的……
早市上的攤位從北面的顧鄉大街開始一直延伸到南邊的埃德蒙頓路,其中有兩個批發小食品的攤位佔的場地最大,附近方圓十里地之內的小食雜店業主都習慣就近到這裡上貨。
這兩個攤主估計是大發市場裡的二批商,而他們手中的貨也都是從南極市場那些一級代理商手裡進來的。
在這兒能瞭解出各食雜店的進貨價。
這兩個攤位都有“大大公司”出的“真棒”,一家批32元/罐,一家批31元/罐。
而除了“真棒”之外,再無同類產品了。
看來我們這“萬花棒“每罐批30元應該沒啥問題。
又在早市上逛了一會兒,在一家賣麵包的攤兒上買回了十個連排的小麵包。
兒時對面包的記憶是那種形狀像饅頭,但要比大饅頭大上一倍多的棕紅色麵包。
因為從未買到過剛出爐的,吃到口中又涼又硬一嘴麵包渣子,雖也有一些甜味,但並未覺得比剛出鍋的饅頭好吃。
那大概是在七十年代末,印象中市面上只有這種賣七分錢一個的麵包。
隨後沒幾年市場上便出現了這種個頭像豆包大小的連排的小麵包,每個小麵包的表面都撒著星星點點的芝麻粒。
雖也沒吃到剛出爐的,但吃在嘴裡已經不是那種硬硬的麵包渣子感覺了,入口後很鬆軟,讓我對面包的印象有了大大改觀,這種小麵包最初5分錢一個,之後漲到了一毛錢一個。
在八十年代初又出現了那種兩層的花瓣兒形狀的麵包,這回我終於吃到剛出爐的了,吃在嘴裡那可真是甜糯可口。
那是因為我們家附近的一家小掛麵廠改成了麵包廠,每次小學放學路過麵包廠時,那一縷縷烘烤麵包的香味便撲面而來,經常忍不住扒在視窗向裡張望。
見工人們忙碌地從大烤箱中端出一個一個大烤盤,望著那烤盤上整齊擺放著一個個烤好的麵包,饞得哈喇子都出來了。
最初這種花瓣狀的麵包一毛五一個,之後漲到兩毛五一個了。
記得我們每次開運動會或春遊時都要帶上一兩個這樣的花瓣狀麵包、一根肉聯紅腸、一瓶汽水。
再之後,家裡條件稍好點了,老爸從秋林公司買回過如小鍋蓋大小的大列巴,價格倒不貴,25元一個。
大列巴的表面比較硬,用刀切開後,裡面雖軟,但入口後有些發酸,並沒有甜味,據說俄國人一日三餐都吃這種麵包。
八十年代中期,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像扁扁的大蠶蛹形狀的麵包。
這種麵包兩頭小中間大,一個麵包有十多片,雖然個頭很大,口感卻不錯,兼具了花瓣狀麵包和連排小麵包的軟糯甜的口味。
賣得也不貴,15元一個。那時一個四五口人的家庭去江邊野餐,主食帶上一個這種連片的麵包就夠了。
今天在早市上又見到了這種連排的小麵包甚是親切,雖然價格已經漲到015元一個,但相比饅頭、燒餅的價格並不算貴。
上午回辦事處盤點庫存對賬,又單獨建了一個呼蘭賬本,算出了這半年來的總贏利為: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