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表面上看明太宗比隋文帝更狠,每次都把蒙古人打殘,讓人驚嘆他武功蓋世,但效果呢?隋文帝幾乎沒讓一個隋兵走上草原,長孫晟動動嘴皮子,就讓突厥諸部打得頭破血流,達到草原均勢。而反觀明太宗,每次都是五十萬大軍深入漠北,您想像得出這種後勤保障的規模嗎?關鍵是花老百姓這麼多血汗錢最後得到什麼效果?還不是韃靼按下去瓦剌又起來,瓦剌按下去韃靼又起來,總之就達不到均衡。到最後只有一個效果:隋文帝在歷史上留下了怕老婆的名聲,而明太宗卻是能讓敵人提前一年逃竄的超級戰神!耶!
明太宗駕崩僅十年,馬哈木之子脫懽攻殺韃靼部阿岱可汗和太師阿魯臺,從此韃靼、瓦剌&ldo;兩虜合一&rdo;。而曾依附明朝的蒙古兀良哈部(朵顏三衛)本來受寧王朱權節制,但靖難之役後明太宗將寧王移藩南昌,兀良哈部逐漸脫離明朝,也歸入以瓦剌為核心的蒙古部落聯盟。如此,蒙古草原又重歸一統。正統十四年(1449),距明太宗駕崩僅二十五年,其曾孫明英宗也學他親徵,結果慘遭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大軍(此數字應該有嚴重誇大)盡沒,皇帝被俘,多名重臣死於亂軍之中,堪稱明朝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當然有英宗朝自身的一些主觀問題,但一個統一強大的蒙古也是重要的客觀因素,不得不說從明太宗開始,草原戰略就有嚴重缺陷。
而為了方便北征,明太宗還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紫禁城(今北京故宮)。對此他的解釋是&ldo;天子守國門&rdo;。一個國家最需要重兵駐防的是邊境和首都,明太宗在邊境上建都,號稱一舉兩得,節約了大量駐兵。但事實上,自宋代起,中華帝國的首都更多的是承載著經濟中心而非軍事要塞的職能。自南宋起,人類就開始進入海洋時代,南京地處長江、大運河、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地帶,陸上也是中國南北兩大經濟重心的樞紐,其區位優勢更甚宋朝的開封。而馬上天子明太宗出於軍事目的遷都北京,不得不說有些失策。
不過說到海洋,儘管遷都北京有那麼一點點遺憾,但明帝國在人類文明史上至關重要的大航海時代表現其實還不錯。明太宗儘管有過於熱衷草原之嫌,但顯然他也明白僅僅掌控東亞陸上秩序是不夠的。現在是明朝,中國人必須把目光投向那片遼闊的海洋。
中國主導下的全球化模式
從南宋起,印度洋航線便成為一條熱線,甚至出現了關稅收入超過國內工農業稅收的情況。而明朝降低了農業和國內貿易稅率,海關收入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而中亞多如牛毛的遊牧部族無法保障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人們更加倚重海路。這條航線的東端從中國開始,沿中南半島海岸透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沿印度次大陸海岸進入阿拉伯海。這時可以直接進入波斯灣,到達第一個目的地波斯(伊朗)。相信明太宗不會喜歡這個國家,但他不會不喜歡錢。這條航線主要針對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西亞國家。另外也可以不進波斯灣,繼續向西透過亞丁灣進入紅海。遺憾的是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不過人們仍可以透過地中海匯集整個歐洲的商貨,只走一小段陸路,便可在紅海北岸的眾多港口裝上中國人的巨船。
當時的海洋航線和今天的空間航線一樣,絕非小商小販自己就可以執行,必須以強大的國家力量為後盾。國家必須先派出大艦隊開闢航線,蒐集沿途的氣候、水文、地理資料。更重要的是沿線政治協商,南洋諸國雖然沒有陸上的馬匪那麼彪悍,但貴國的商船每天滿載著銀貨穿行人家的海域,不先談好也是不行的。何況這條黃金航線上還有那麼多無國界的海盜。清理保障這條航線,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職能,尤其是大明這樣有志於建立世界海洋秩序的超級大國。為此,明太宗儘管從未親徵南洋,但其實他投入的成本遠比親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