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徵是《隋書》的主編,但這並非他的代表作,最具代表性的應數《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這些諫言不僅僅切中時弊,直接向唐太宗提出中肯意見,更成為後世明君忠臣一致看齊的標杆。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魏徵忠於職守,執意要將違背天條的涇河龍王處斬,唐太宗利用皇帝身份拼命求情,還是沒用。民間一致認為這種性格非常辟邪,效果不亞於秦叔寶、尉遲敬德的相貌,於是就將他和這兩位莽夫一起供成門神。
當然,僅僅納諫並不能完全體現魏徵的治國理念,只是說明他在皇帝面前多麼忠直不加掩飾。這種對皇帝行為的約束力,遠比幾條具體的治國措施更具宏觀效益,魏徵這樣的諍臣從來都不僅僅意味著他本人的個性,而是從一個側面體現出皇帝有著一種虛懷若谷的治世仁君風範。有了這樣的好皇帝帶頭,才能廣開言路,使君臣上下各施其能,建設和諧盛世。
除了虛心納諫,唐太宗還非常善於招賢納士,這可能是他們李家在太原養成的習慣。但習慣只能保持一兩代,一個合格的太宗還必須形成機制,以供後世沿用,這便是著名的科舉制度。隋朝初步形成了規範的科舉,但時間太短,這項影響了人類歷史走向的重大制度,應該說還是在唐朝,尤其是在唐太宗手上走向成熟的。
唐太宗曾多次下詔求賢,擴大考試的科目、範圍和人數。當然,唐朝仍是一個門閥世族社會。隋朝過於急切地想擺脫這種貴族社會,二世而亡,唐朝正是人類經歷了這樣一次重大挫折後的重新調整,再次上路。儘管仍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貴族門閥社會,但唐朝發生了一件極具歷史意義的事件‐‐牛李黨爭。此事在歷史書上並未以正面新聞出現,但這恰恰是公共管理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其意義不亞於微積分的創立在數學史上的地位。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