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時至東周,周天子的威望已經不足以維持這個龐大的分封體系,尤其是田氏取代呂氏成為齊國國君、趙魏韓三家分晉獲得天下的認同,標誌著這個在中國存在了上千年的社會體系開始出現鬆動。接下來便是著名的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已經基本解除了與周王室的隸屬關係,相互攻伐,侵佔了別國的土地也不再歸還。於是經過長期的戰爭和兼併,最後只剩下七個較大的國家:燕、趙、魏、齊、韓、秦、楚,即戰國七雄。戰國末期七國還進行過一次正式會盟,相互承認王位,名義上脫離周王藩屬。中國特色奴隸社會道路已經走到了盡頭,七大王國紛紛變法圖強,尋求走向中國特色封建社會道路,以更先進的國家組織結構配合更高階的文明形態,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所幸的是中國沒有宗教羈絆,這種社會形態的轉變並無思想障礙,各國都自由地走出了這一步。
千古一帝,死了吃鮑魚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讚頌大秦始皇帝雄圖霸業的一首《古風》。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順便說一下,先秦漢族人名中的姓、氏是分開的,一般來說貴族才有姓,一般人只有氏。秦漢以來貴族逐漸式微,便從了眾,只以原來的氏為姓氏,不再保留姓,稱呼時將氏和名聯用,比如秦始皇就應該稱趙政而非嬴政。現代人將秦王宗室都稱為嬴&tis;,對此,秦王宗室尤其是秦武王趙盪對人們長期以來將其稱呼為嬴盪的愚蠢行為表示極度憤慨!而與漢族相反,古代西方包括日本都只有貴族才有姓氏,比如什麼愛德華茲&iddot;岡薩雷斯,再比如克里斯蒂安&iddot;格里內羅斯,一聽就非常有氣質,就知道是貴族,而一般人直接叫阿貓阿狗,一聽就是屁民。後來民主人權了,西方大眾才學貴族,都有了姓氏。姓氏的演化正是東西方社會發展方式的一個絕佳註腳‐‐中國是貴族服從大眾潮流,西方卻是大眾追隨貴族引領。
秦始皇第一次從形式上完成統一,一個統一的中華帝國初具輪廓。秦國本是周朝諸侯國中相對較弱的一個,但經受住了春秋戰國數百年血與火的錘鍊,並透過商鞅變法、遠交近攻等一系列戰略措施,終於脫穎而出,攻滅二週諸侯,廢除分封建國,代之以郡縣制,確立單一制的中央集權,這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事實上秦國的制度改革並非走在最前面,著名的商鞅變法其實就借鑑了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先例。但秦國的變法圖強貴在長期堅持,做到了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終於使原本落後的秦國率先走入新的社會形態,從根本上甩開了落後一個時代的山東六國,最終以雷霆之勢,完成華夏九州的首次統一。
秦國變法的核心思想便在於廢除分封,構築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體制。這首先要設計一套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和國家組織結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背景,這在貴族門閥佔主導地位的當時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所謂中央集權,就要將貴族官僚的權力收歸國有。以往貴族受封於一塊土地,這片國土和國土上的人民便是這個貴族的私有財產,商鞅變法卻要求全國土地和人口都成為國有,甚至要廢除貴族世襲特權,這當然是舊貴族極力反對的。為此,商鞅採取了三個重要措施:
第一,透過&ldo;廢井田,開阡陌&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