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2/3頁)
千斤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變。&rdo;張自忠率兩千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十多次。日軍傷亡慘重。
5月15日,日軍一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實行夾擊。激戰到16日拂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猛攻。一晝夜發動九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戰況空前激烈。
五月十六日一天之內,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二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階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ldo;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rdo;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最後壯烈犧牲。
張自忠戰死後,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審認無訛,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殮,並豎木牌。並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之時,日軍收到訊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張自忠將軍在對日抗戰所展現軍人武德,連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
張自忠將軍遺書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連夜運往重慶。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靈柩運抵重慶時,蔣介石特親臨迎靈致祭,撫棺痛哭,並手書&ldo;英烈千秋&rdo;挽匾以資表揚。張自忠殉國時,年僅五十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後建有張自忠將軍陵園和張自忠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
嶽飛名言:&ldo;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rdo;張自忠將軍抗日體現的正是這種&ldo;武官不惜死&rdo;的精神。他生前的最後一句話是:
&ldo;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rdo;到了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ldo;這樣死得好……良心很平安。&rdo;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為&ldo;革命烈士&rdo;。
張自忠-榮譽
國民政府在1942年12月31日,明令入祀全國忠烈祠,1944年8月,將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資紀念。
1946年,獲頒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頒令將鐵獅子衚衕改為張自忠路。
張自忠與夫人李敏慧在1908年結婚。育有二子張廉珍、張廉靜和一女張廉雲。張夫人後於上海因癌症過世,國民政府特頒「相成忠傑」匾額以嘉節行。
張自忠-軍事大記
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為張自忠烈士題詞1891年8月11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名自忠,號藎忱。
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
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目睹列強欺凌中國,軍閥混戰,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立志報國,於是棄學從戎。
1914年秋,到奉天(今瀋陽)新民屯陸軍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車震部下當兵。不久,被提升為司務長。
1917年,到十六軍混成旅馮玉祥軍中。起初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