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的現在的中青年一代,長時間處身於大小傳統齊遭毀壞的環境,沒有機會接受傳統文化典範的薰陶,他們身上的文化含量累積得不夠,難免精神氣象顯得單薄而不夠從容、不夠厚重。
至於如今的少年和兒童,教他們的老師大都是民族固有文化的缺氧者,流俗的電視文化、淺薄的搞笑、邏輯錯亂的“腦筋急轉彎”,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課外時間。他們錯把豬八戒、孫悟空當作中國的文化傳統的全部,以為“康乾盛世”比現在還要好。春節覺得沒意思,喜歡過聖誕;中秋節不好玩,就過感恩節,也吃火雞,雖然不知道感誰的恩。如今的生活時尚,是一切層面都追求和國際接軌,五四時期的“西化”主張反而成了光說不練的小兒科了。
前些時卸任的臺北市文化局長、很有名的女作家龍應臺,不久前寫了一篇極好的文章,題目叫《紫藤廬和星巴克之間》,她說:
“現代化”是很多開發中國家追求的目標;“全球化”是一個正在急速發生的現實,在這個現實中,已開發國家盤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開發中國家在趁勢而起的同時暗暗憂慮“自己不見了”的危險。那麼,“國際化”是什麼呢?按照字義,就是使自己變得跟“國際”一樣,可是,誰是“國際”呢?變得跟誰一樣呢?
龍應臺長期住在德國,她為歐洲傳統保護得完好感到震撼。她說她滿以為會到處看見人的“現代”成就的驕傲展現,但是不斷撞見的,卻是貼近泥土的默不作聲的“傳統”。
現代化和傳統的重建,都不應該是表面文章,而需要紮紮實實地做,需要非凡的創造力,需要用文化搭建和傳統銜接的橋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實際上並行一個恢復記憶、連線傳統、重建傳統的過程。不能說我們在這一方面沒有成績,但由於長期與傳統文化脫節,似乎一時還不能完全找到與傳統銜接的最佳途徑。“病篤亂投醫”、“事急亂穿衣”的現象,每每有之。人們看到的,大都是比較淺層的模仿或沒來由的懷舊,而缺乏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底蘊。何況一些影視作品不著邊際的“戲說”,尤其“清宮戲”的泛亂,還把剛剛開始的重建傳統的努力,弄得不明所以以至失去準繩。
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如同給心臟病患者做搭橋手術,那是要慎之又慎的。總之“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傳統就活在我們中間了,我們每個人既是現代的又是傳統的,它的優秀者必成為涵蘊傳統味道的現代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10)
至於文化傳統的重建,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具體實施、採用一些什麼樣的辦法。當然可以列出一些可以著手的方面,例如中小學課程的內容設定、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文字的經典閱讀、文化典範的保護和開放,禮儀文化的訓練和薰陶。
主持人:劉先生穿著中式襯衫,帶給我們一場很好的學術演講,回眸中國歷史,暢談中國文化,講了傳統文化的特徵、價值取向和作為傳統文化背後精神連結的文化傳統,兩者合二為一即中國文化,勾勒出不同“歷史時刻”的歷史呈現、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特色、多元的文化形態以及中國文化包容性的文化特質,還有劉先生自己的學術發明、最新見解,使我們在對歷史和文化的遙遠想象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從中我們當然能夠感到劉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摯愛,也正是由於有這份執著的情感,才會對最後說到的那些社會現象那麼痛心疾首。文化離不開歷史,文化也就是歷史。文化制約歷史,歷史又打造文化。這又可見出歷史細節的分量,劉先生和上次為我們講《中國:被延誤的現代化》的雷頤都舉了李鴻章的例子。李鴻章的“洋務運動”辦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