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第2/3頁)
肖石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代表人物。 張伯倫於1869年3月18日出生於英國伯明罕市,其家族是當地鉅富。父親擔任過伯明罕市長、英國商務大臣、殖民大臣等職。1889年,張伯倫從伯明罕梅森學院(今伯明罕大學)畢業,先在一家會計事務所工作,後遠涉重洋到西印度群島的巴哈馬島上經營他父親創辦的劍麻種植園。張伯倫經營不善,於1897年放棄種植園,回到伯明罕,先後擔任過兩家金屬加工公司的董事和經理。1911年,張伯倫依靠家族的勢力,當選為伯明罕市議員。四年後他當選為伯明罕市長。任內因建立英國第一個城市救濟銀行而贏得某些聲望。 1916年12月,張伯倫出任勞合•喬治戰時聯合政府中新設立的國民兵役局局長,只過了七個月便因為沒有實權而辭職。1918年底,張伯倫在家人支援下,以保守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下議院競選,當選為議員。從此,他躋身於政界,先後出任博納•勞政府和兩屆鮑德溫政府的郵電總局局長、財政大臣和衛生大臣,成為英國政界的頭麵人物。 30年代是充滿動盪和危機的年代,世界大戰的危機日益逼近。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後,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它在沒有遭受任何制裁的情況下採取了一系列&ldo;毀約擴軍&rdo;行動。與此同時,1935年義大利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合夥對西班牙進行野蠻的武裝干涉,在歐洲西南部又點起了侵略戰火。重新武裝起來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ldo;柏林‐羅馬‐東京&rdo;軸心。希特勒德國在&ldo;統一日耳曼民族&rdo;,&ldo;爭取生存空間&rdo;的旗號下,企圖侵佔中東歐戰略要地,進而發動獨霸歐洲的全面侵略戰爭。英國的殖民利益和本身生存都直接受到希特勒德國的嚴重挑戰。 英國統治集團內部,在如何對付德國戰爭威脅的問題上出現了意見分歧。以邱吉爾為代表的對德強硬派認為,德國的目標是控制整個歐洲,英德矛盾不可調和,戰爭正在逼近,必須加強戰備,聯合法、美及其他有關國家,組成以英法兩國為核心的&ldo;武裝的國際聯盟&rdo;,並調整與社會主義蘇聯的關係,共同對付法西斯的侵略擴張。以張伯倫為首的對德綏靖派則認為,對德國採取強硬行動會引起&ldo;普遍的歐洲戰爭&rdo;,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只會遇到&ldo;無法預料的災難&rdo;而&ldo;不會贏得任何東西&rdo;,故而極力主張對德國的侵略擴張採取妥協、退讓、姑息的綏靖政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