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學說,不讓你極性化,而讓你非極性化。所以,老子主張使民“無知無慾”,但要叫你大智大慧。無知無慾是把你的貪慾妄想、私心雜念的極性識念要清除掉;大智大慧是要叫你認識道、體悟道、修行得道。“常使民無知無慾”,是不要把老百姓的貪慾妄想、私心雜念放縱,老子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知”不是不讓你知道而是要讓你知道更深層次的規律。“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從修法上,“使民無知無慾”,正是佛家講的破見思惑。“知”是見惑,“欲”是思惑。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操作,目的就是要達“見思惑”全破(無知無慾)。“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後天薰染形成的不正確的極性觀念和見解;“思惑”(貪、瞋、痴、慢、疑)是與生俱來的,是先天帶來的惡習。見惑給人們帶來“所知障”,“思惑”給人們帶來“煩惱障”,眾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所以,“使民無知無慾”不是愚民,不是禁慾,而是要清除“毒害”眾生的邪知邪見和無始劫極性“烙印”所形成的惡習,將人們的貪慾心,瞋恨心,愚痴心,傲慢心,懷疑心等極化心態清除掉,恢復“常道”本有“寂兮”(清淨本然)寥兮(周遍法界)的靜態(歸根曰靜),復返本根(覆命)的“無慾”屬性和“常道長住”(不生不滅)的狀態。清除極性的粗細“邪見”,開顯“常道”本有的靈光智慧(知常曰明),佛陀稱其開顯“常住妙明”、“本覺妙明”。可見老子“使民無知無慾”的內涵是清除人們不正確的見解和愚痴的認識,清除人們粗俗的、野蠻的粗極性惡習以及細極性的“烙印”,目的是使見思惑全破(無知無慾)進入“為無為”的“無生”境界。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這個“知”不是智慧的知,智慧是以道德作為前提和基礎的,而沒有道德的智慧就成了詭詐了,就成為所謂的聰明和姦智了。這裡的“知”包含著識念、識妄、私心、邪念、淫巧、奇技、邪術、歪門等,不是我們說的具有道德屬性的靈光智慧,而是奸詐詭猾。人們無知無慾了,沒有私心雜念了,就只存在慈悲仁愛的心態。你無知無慾了的表現,就是大慈大悲,仁慈仁愛。你達到無知無慾了,你非極性的心態本來就是慈悲為懷的嘛!從宏觀講,當人人都沒有私心雜念、無知無慾、慈悲為懷的時候,奸猾詭詐的“知者”就不敢為,造成“無知無慾”的氛圍之後,所謂的“知者”就不敢為,想“為”也為不起來,他會自慚形穢,自己感覺到自己很低下。如果整個社會道德風尚好了的時候,一個人有過錯和過失就能“有恥且格”,自己感到羞煞得很;如果人人都搶偷爭奪,那就“民免而無恥”,無所謂了,沒有那個羞恥之心了。孟子講沒有那個羞惡之心非人也,所以“知者不敢為”是說把老百姓教化得沒有奸猾詭詐的心理,沒有非分的貪慾妄想之心。目的是要達到本能淨化,本性開顯,噁心奸智無用武之地。使民心質樸,心地善良,慈心悲意,眾善奉行,諸惡不作。
從修法來講,老子是叫修道者時刻“般若觀照”,使極性的識心妄念不起,“知幻即離”。“不敢為”是指契入道體的觀照下雜念不住、不留、不起之意。老子講過,“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將不欲”。可見當極性識心妄念產生時(化而欲作),以般若觀照(無名之樸)之,知是妄幻之念,覺照正念起生,妄念即逝(夫將不欲)。於是契入非極性(無名)狀態(樸),迴歸“寂兮寥兮”的本“命”(靜曰覆命),直至達“為不為”時就稱為“觀自在”。當然“觀自在”了就“度一切苦厄”(則無不治)。
“為無為,則無不治。”宏觀的看,無私無慾,無知無慮的狀態,必然體現為“無為自然”的屬性。這種“無為自然”的“為”就是無私奉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