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不似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受道:“我娶得是老劉家的閨女,門門道道更是講究。”
劉豹忍不住同情道:“苦了你了。”
當於圖嘆了口氣,“同苦,同苦。”
兩人同命相連,相視大笑,距離瞬間拉近了不少。
吵鬧一番,當於圖行個胡禮,正聲道:“我願來見大王,是不願再跟須卜奢走上那老路。”
“老路?”劉豹雖然有意接觸當於部,但沒想到骨都侯竟然親自前來,所以心裡也很好奇。
當於圖點頭,對著劉豹詳細解釋了下往事。
當年光武帝把匈奴八部內遷到陰山以南,等於遷入自家的領地,所以從呼韓邪單于起的藩屬國,也就變成了大漢的內屬國。
從此南單于除了必須向洛陽進獻質子以外,還要受到匈奴中郎將的節制,所謂“參辭訟,察動靜”,貼身守衛也必須換成專門的漢軍。
說通俗點,南單于成了大漢的傀儡。
大漢扶持南匈奴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他們駐守邊關,也就是塞北四郡,對抗陰山以北的匈奴,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朝日鮮明”。
只是內遷後才一年,大漢就開啟了“中韓建交”,跟北匈奴勾搭在一起,這就讓整個南匈奴如坐針氈,開始有分裂的聲音,甚至開始發兵擾亂雙方貿易。
大漢自然也不會慣著被自己豢養的看門犬,又打又拉,加之諸部都被安置在秦長城以北,人數也不多,每次動亂都會很快平息。
河套內部的秦長城自西南向東北斜立,把河套劈成兩半,不僅切割了南北,也劃分了雨水。
長城北面降水少,養不活莊稼,多是蓊蓊鬱鬱的草地,也就是天然的牧場。
而南邊雨水要多不少,而且自黃河參差而出的支流也多,反而有了種植糧食的條件。
於是漢朝有名的大遷徙就有七次。
被遷徙到此地的漢人們興修水利廣置良田,一度讓其富饒程度被稱為“新秦中”。
只是後來誰都沒想到,鮮卑崛起擠壓匈奴,北方的匈奴開始大量南遷,投奔同根同源的南匈奴,成了“新降胡”。
單單郡府的戶籍統計,南下依附大漢的新降胡就有四十萬之多,要知道繁衍近百年的南匈奴也才從最初的四萬人發展到二十三萬。
最富饒的三套平原自然是不用想,那是南匈奴貴族的領地,而長城南部的上郡,多是遷徙的漢人,所以新降胡被安置在了塞北四郡和秦長城之間,自然是比不上南北的富鄰居。
恰巧又在這個時候,南單于屯屠何身死,第九任單于安國繼位。
而安國手下的左賢王師子跟隨大漢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頗受漢家的青睞。
安國深怕地位不保,於是想要除掉師子,但他又受匈奴中郎將的節制,所以只能把幫手選到了那些新降胡身上。
新降胡本就如同喪家犬般苟活,恰巧師子屢立戰功就是打得他們,於是跟單于安國一拍即合,成為他的簇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