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多元文化型態。就其發生來說,是多元的。過去說中國文化是黃河文化。現在學術界的看法,長江文化是與黃河文化不同的一源。就其族群的構成來說,華夏文化為主體、同時包括眾多民族的文化。就文化思想來說,儒、釋、道三家主要思想學說,呈多元互補之勢。
第四,中國文化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它的同化的功能很強,孔子說:“夷狄之入中國,則中國之。”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劑。中國文化對異質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驚人的,明顯的例證是對佛教的吸收。華夏民族不排外,即使窮鄉僻壤,也懂得尊重外來者的文化習俗。
第五,就生活形態來說,中國傳統社會主要是一農耕社會,所以其文化精神,正面說有吃苦耐勞、生生不息的特點;負面說常常表現為自給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險精神、重農輕商,等等。中國傳統社會長期抑商,所以商品經濟不夠發達,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癥結。晚清與外人打交道陷入被動,國力不強固然是主要原因,缺少商品意識和市場觀念,也是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六,中國傳統社會屬於宗法社會的性質,以家族為本位、家國一體,是傳統社會型態和文化型態的重要特徵。家不僅是生活單位,而且是生產單位。家庭成員一般不遠離家庭。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長時間出離在外,就叫“遊子”,“遊子”如同幽魂離開軀體,其身份是很悲哀的。傳統社會的家庭不只是一家一戶的家,還要擴大、輻射出“家族”。因為家庭中以父親為主軸,父的父是祖父、父的兄是伯,父的弟是叔,父的姐妹是姑;母親方面,母的父是外祖父、母的兄弟是舅、母的姐妹是姨;父親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又構成堂兄弟、堂姐妹系列;母親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構成表兄弟、表姐妹系列。祖、父、兄、弟、伯、叔、舅都會娶妾,又會生育,於是又衍生出庶出的一大群。於是便有了嫡、庶的問題。而且每一枝系都有固定的名稱。這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大的家族有族長、有管家、有傭工、有保安巡邏人員、有統一的祭祖活動,對有過失的家族成員可以刑訊處罰、甚至處死。儼然是一個“準”國家。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4)
中國古代在理念上(不是說事實上)沒有“社會”這個概念,“家族”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或者說家族的分佈和聯結網路就相當於社會,它是以血緣為紐帶,而不是靠契約來維繫。家族還有傳宗接代的功能,娶妾的直接目的就是對家族傳宗接代功能的補充(對男性亦有性調劑的作用)。家的橫向輻射是家族,縱的聯絡就是世系。因此傳統社會常把“家族”和“世系”並稱,叫“家族世系”。因此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家譜,譜牒學是一項專門的學問。西方人類學家重視“族群”的概念,在中國主要表現為“家族”。甚至很少使用“國家”這個概念,經常使用的是“家國”。研究者也有的說,中國傳統社會只講“忠君”,不講“愛國”。至少中國古代並沒有“愛國”這個概念。但重視“天下”,“天下”包含“社稷”和“蒼生”兩部分內容。“社稷”原意是對土神和穀神的祭祀,後來用來指國家政權。和社稷連用的是“江山”,“江山”指疆土、國土。社稷和江山加起來,相當於國家。“蒼生”本義是指長得很亂的草木,後專指百姓。總之,在中國傳統社會:
社稷+江山=國家
社稷+蒼生=天下
第七,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國家的政治結構和家庭網路主要靠儒家學說編織而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第八,中國人的自然觀,是主張“天人合一”的,相信“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點許多學者都有過論述,我主編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