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啄紹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憐女之心……互幫互助……”敏妃自言自語,越想越有理,卻也顧忌頗多,“確實如此,可本宮動作太多,會不會引起皇上忌憚?反而害了溫恪?”
宜修見敏妃如此瞻前顧後,當機立斷地點撥康熙嫁女的玄機所在,“娘娘,我雖不曾親眼見過榮憲公主,但也聽三嫂提及,榮憲姐姐乃是皇阿瑪的掌上明珠,深得其寵愛。”
“您早年入宮,對這段往事當親身經歷過,敢問娘娘,皇阿瑪許嫁蒙古巴林部時,可有猶豫?嫁女之後,可有悔恨?”
“聽聞溫憲能得寵,便是像了三分榮憲姐姐,皇阿瑪因而愛屋及烏,不知是否屬實?”
接連數問,敲開了敏妃塵封的記憶,當年還是宮女,初承雨露的她有幸出席榮憲公主的“三大禮”,那時榮妃和康熙的神色,至今都讓她記憶猶新!!
親身見證了當年榮憲公主遠嫁的她,望著康熙立在宮牆上,目送愛女遠去的背影淚流不止,那哀傷痛哭的模樣深深烙印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也令年輕時的她極為困惑:皇上,到底有情還是無情?
說皇上無情吧,女兒嫁人時他哭的真情實感,誰人不動容,當年誰不說榮憲公主簡在帝心,蒙古巴林部落的額駙,更是恨不得剖心許諾他定會照顧好榮憲,才讓康熙糾結再三才放榮憲與額駙回蒙古;
說皇上有情吧,涉及朝政、涉及大清,許嫁愛女不曾有片刻的猶豫,哭的再痛心疾首,榮憲公主還不是和榮妃生離,除了巡幸塞外見過幾次外,真真是別父離母,天倫再難得,甚至放棄端靜公主轉身離去的那一刻,亦沒有半分遲疑……太狠!
嘭——
敏妃似是明白了,宜修為什麼非要提及榮憲:
是啊,皇上喜怒不定、醉心社稷、掌控權利之心勝過一切,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卻也是個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會有情。
嫁女是為了維繫滿蒙關係,為了穩定大清社稷,乃帝王職責所在,不容他推脫;但女兒遠嫁,父女再難相見,如何能不心疼?
這說明什麼?說明皇上打從心底裡,其實是不願意女兒遠嫁的。但礙於國策、礙於大清社稷,不得不妥協。
若真有人能出面,從社稷、從朝政等方面,為公主留京披上“大義”之名,皇上定會半推半就順從,純愨不就是這麼被老四屢次進言留下的嘛!
她動作再多、再醒目,說到底是為了女兒,亦是人之常情,皇上知道了又能說什麼呢?身為母親,為兒女做得再多,都是應該的,皇上再有意見,也不好明面斥責,最多點她兩句,冷一冷她。
反正她也上了年歲,兒女們都長大了,十三的婚事和前程也定了,位份也到頭了,有沒有恩寵、有沒有聖眷都這樣,還管恩寵作甚。
皇上總不至於到了晚年反而迷了心,打算捧她當皇后!再者,沒恩寵也不是壞事兒,說不準能消了後宮對自己的忌憚,有利於十三參政呢!
烏雅氏偏心老兒子,苛責四阿哥,害死了親外孫,傷了親女兒的心,不還活得好好的,沒道理生了一兒二女的她,因著愛女之心,要被賜死?還怕什麼呢!
有多大動靜鬧多大動靜,只要自己豁得出去,定能留下女兒,一切就值了。
“娘娘,這一局,謀算的就是人心,是父母之心,是愛女之情。太子妃愛其妹,故而在乎;您愛八妹,故而不忍;大福晉愛女,故而妥協。”宜修頓了頓,撫了撫自己的鬢髮,小聲道:“後宮前朝齊心,方能達成所願!”
敏妃緩緩斜倚到椅背上,輕扶額頭,神色平靜,“章佳氏資助了不少青年才俊,四十五年的秋闈定能出頭,又有你後來推薦的那些人,都是京城文壇有名的才子。”
“正是。娘娘,未來兩年,您一定要穩住。只要您穩住,一切都會如您所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