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名列前茅。
他在東京結識了一些資產階級革命者,同廖仲愷交往尤其密切。同盟
會成立時,他毅然宣誓加盟,被選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兼書記。
汪精衛,名兆銘,字季新、季恂,1883 年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祖
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他長得眉清目秀,且聰明好學,善承人意。父親
望子成龍心切,5 歲時入家塾讀書識字,9 歲隨父寄居陸豐縣署,內有庭院,
每天晨曦初露,他就&ldo;習字中庭&rdo;。
下午放學回家,父親還親自&ldo;課督&rdo;,要他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或
習吟陶淵明、陸放翁的詩。
汪精衛自稱:&ldo;一生國學根基,得庭訓之益為多。&rdo;但好景不長,他13
歲時母親去世,第二年父親病故。汪精衛隨比他大20 多歲的嫡長兄客居粵
北樂昌,衣食之費,都仰仗於長兄。
長兄汪兆鏞是個舉人,幾次赴京會試,名落孫山,即以遊幕為生。他
對汪精衛管教極嚴,不稍假辭色,使得汪大有動輒得咎之感。儘管汪精衛對
長兄貌極恭順,如對嚴父,實際上內心卻不免忌恨,但又無可奈何。幼年時
期的生活處境,對於後來汪精衛外表謙和而心地狹窄,懦弱自卑而又要出人
頭地,以及首鼠兩端、反覆無常的矛盾性格之形成,不無關係。
青年時代的汪精衛,痛感於&ldo;國勢日危&rdo;的現實,在社會改革浪潮的
衝擊下,走上了反清鬥爭的革命道路。
1904 年,汪精衛同朱執信一起東渡日本,官費留學。他接受了西方資
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把從前束縛自己的&ldo;君臣之義&rdo;拋到九霄雲外。1905
年,他在東京參加了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評議長。
汪精衛發表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的政論文章,筆鋒犀利,
宗旨嚴正,文從字順,師出以律,博得讀者稱讚,也獲得孫中山的信任。汪
精衛聲譽大增,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留學生,變成了名噪一時的年輕革命黨
人。
孫中山、黃興和戰友們制定了《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加強宣傳工作,
發展各地同盟會組織,擴大革命力量,募捐革命經費,準備在國內發動武裝
起義。
1906 年春,同盟會會員蔡紹南迴湖南活動,他得到同盟會員、明德學
堂學生魏宗銓的幫助,很快和萍鄉、瀏陽、醴陵一帶洪江會首領龔春臺等取
得聯絡。在湘贛哥老會和他們的共同策動下,於12 月4 日發動萍、瀏、醴
起義。貧苦農民、會黨群眾、萍鄉安源礦工和部分防營兵勇參加了起義。起
義軍定名為&ldo;中華國民軍革命先鋒隊&rdo;,龔春臺為都督,蔡紹南為左衛都統
領兼文案司,魏宗銓為右衛都統領兼錢庫都糧司。
革命軍在10 日內迅速發展到3 萬人左右,一度控制四五個縣,震動了
長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當起義訊息傳到東京時,同盟會會員紛紛要求回國參加戰鬥。孫中山
和黃興立即派寧調元、楊卓霖、胡瑛、孫旈筠等會員,趕回國內,到蘇、皖、
湘、鄂、贛、粵等各省發動起義,以圖響應。
但萍、瀏、醴革命軍由於倉促起事,準備不足,起義後又缺乏統一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