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第1/2頁)
王曾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按照規定,柏林鎮的軍情只能先報興仁府的黃潛善,再由黃潛善轉報濟州。元帥府得知金軍進犯柏林鎮,就陷入了一片驚慌。康履等宦官向康王建議說:&ldo;柏林鎮與濟州相距僅一百里,九大王可取道徐州,南下宿州。&rdo;眾人紛紛附議,但也有一些武將主張出戰,唯有中軍統制、貴州防禦使張俊說:&ldo;虜騎輕捷,倏來忽往。若虜兵追趕,在平原曠野之中,豈不危殆?不如在此以重兵守禦城池,尚能枝捂。&rdo;康王和汪伯彥又覺得此說有理。直到朱勝非和韓世忠帶兵抵達,康王等人方知是一場虛驚。
張俊是陝西秦州成紀縣人,成紀縣今為甘肅天水市,字伯英,在張氏家族排行第七,今年四十二歲。他本是信德府的武將,到北京大名府歸屬元帥府後,愈來愈得到康王的信用。
再說淮寧府位於開封府西南,今為河南淮陽。三月二十二日,在興仁府和南京應天府碰壁的張所,又來到此地,希望勸說知府趙子崧發兵,配合吳革,解救京城。除於鵬等人外,另有另有宋朝宗室、寧遠軍承宣使、知南外宗正事趙士佑同行。趙士佑今年四十四歲,是宋太宗的五世孫,與宋徽宗平輩,在宗室中頗有賢名。由於趙氏皇族人口的繁衍,宋徽宗將一部份皇族從開封遷到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另設西外和南外宗正司,管轄兩地的宗室事務。趙士佑負責著南京的皇族事務。
然而張所和趙士佑在沿途見到一份趙子崧的檄書,卻加重了兩人的憂慮。趙子崧是宋太祖的六世孫,與康王平輩。宋太祖實際上是被他的兄弟宋太宗謀殺的,留下了所謂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宋太宗死後,皇位就一直由他的子孫佔據著。然而在宮廷以至民間又流傳一種迷信的讖言,說是&ldo;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rdo;。趙子崧眼見徽、欽二帝的被俘,已成定局,就迫不及待地發表檄書。檄書中的一段關鍵性的文字說:&ldo;藝祖造邦,千齡而符景運;皇天佑宋,六葉而生眇躬。&rdo;明確地宣稱帝位應由自己繼承。
趙士佑十分洩氣,他對張所說:&ldo;既然八七侄已有稱帝之志,便決無發兵之意,不如且回南京。&rdo;他稱呼趙子崧還是按皇族的排行。張所說:&ldo;他既有稱帝之志,尤須前去勸諭。&rdo;趙士佑事實上也聽到過自己的五世祖篡位的傳聞,說:&ldo;我去勸諭,尤為不便。&rdo;張所卻堅決不允,說:&ldo;挽救大宋江山,承宣身為帝胄,豈能袖手旁觀!&rdo;承宣是趙士佑的官名簡稱,按宋時習慣,人們對宗室不稱姓。趙士佑說:&ldo;八七侄為人剛決,恐非自家們所能勸諭。&rdo;張所嘆息說:&ldo;社稷危於累卵,便是我不去,承宣亦不可不去!&rdo;在張所的激勵下,趙士佑終於繼續同行。
徽猷閣直學士趙子崧是二十一年前的進士,論年齡其實還比趙士佑大兩歲。他憑藉自己的學業,在平等競爭的科場中金榜題名,自然是宋太祖後裔中的佼佼者。張所和趙士佑在淮寧府衙中會見趙子崧,就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趙子崧感慨地說:&ldo;宗元帥敗於南華,吳太尉殉難於京師,如今開封已成張邦昌偽楚底天下,太上與主上已被虜人劫持北狩,此乃是天數,已非人力所能挽回。&rdo;張所和趙士佑得知這些最新的噩耗後,都長久地哽噎不語。最後還是張所打破了沉默,他沉痛地說:&ldo;吳太尉天生奇才,生不得展其志,死而得其所,哀哉!痛哉!&rdo;他命令吏胥拿來三杯酒,以酒酹地,說:&ldo;義夫英靈不泯,歆此薄酌,佑我大宋!&rdo;說完,就忍不住嚎啕痛哭,向開封的方向跪拜,兩個趙氏宗室也都傷心落淚,陪著跪拜。
祭奠吳革以後,三人的話題自然轉到了國事。趙子崧說:&ldo;大宋宗社蒙此奇禍,然而也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