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茶罷論杯
紈素沏了一壺極好的茶,說是用她父親的&ldo;大杜丹花&rdo;最裡層的花瓣窨制而成,名喚&ldo;香一朵&rdo;,果然是舌尖繞香,猶如花蕾初放,極是妙絕。柏然讚嘆不已,忽忽又對那盛茶的杯盞感起興趣來。 白底藍花,底平口闊,杯壁則薄如紙,潔似玉,隱約透出天光之色。端高往杯底一窺,燒有四字&ldo;若深珍藏&rdo;。 柏然道:&ldo;白姑娘,你這茶是絕妙好茶,杯是絕妙好杯,卻不知這&l;若深珍藏&r;講的是怎樣一個典故?&rdo; 白紈素陪坐一隅,言語含笑:&ldo;這位是蘇公子吧,這&l;若深杯&r;是家父的珍藏,小女子什麼也不懂,只懂得唯有貴客登門,方可用&l;若深杯&r;敬客。&rdo; 範文嘉卻接過話來:&ldo;那這定是清康熙年間燒制的茶杯了,&l;若深杯&r;果然名不虛傳。&rdo;她端起手中杯,半品半嘗&ldo;香一朵&rdo;,又接著言道:&ldo;這若深是康熙年間江西景德鎮的一個很了不起的燒瓷藝人,他燒的青花杯冠絕天下,小巧玲瓏,薄如蟬翼,色澤潔白似玉,那是名貴得很的哪。這種茶杯極細小,最適合慢悠悠在梅前月下品茗,所以後世但凡品飲工夫茶的細小杯盞,也都可以叫做&l;若深杯&r;或&l;若深甌&r;。而品茶凡二十四道茶藝,這一道有個極嫵媚的名由,曰&l;若深出浴&r;。&rdo; 她停頓了一下,再抿一口&ldo;香一朵&rdo;,玉頰生溫:&ldo;不過,若深大師親手燒制的茶杯必在杯底打上&l;若深珍藏&r;四字。雖說流傳到後世的十之倒是贗品,但白老爺的這套&l;若深杯&r;嘛,看色澤,看透光度,再聽這輕輕敲擊的聲音,必是真品無疑。&rdo; 白紈素立時笑顏如花,臉上頗有幾分得色。 &ldo;但話又說回來,這&l;若深杯&r;固然妙絕天下,但杯壁上的青花多是花鳥蟲魚,算不得脫俗。楓溪有一名杯叫做&l;白玉令&r;,不知道紈素姐姐聽說過這個故事沒有?&rdo; 白紈素搖頭。 &ldo;這故事說的是,有一位名士燒了一套茶杯,自以為極佳,帶去給一位很有名氣的畫家品評。那畫家卻皺皺眉頭說,你這杯壁上燒制的是魚戲蓮藻,蝦遊淺底,果然是栩栩如生。但喝茶講究的是清香,你這魚和蝦燒得越好,我越感覺滿嘴魚腥味,那還怎能安心品茗呢?這位燒瓷的名士大以為是,回到山中苦思冥想,另燒了一套彩蝶杯。卻不料那位畫家仍舊不滿意,說是蝴蝶雖美,卻生恐這昆蟲腳翅上的粉末落入茶中,更是沒法喝。燒瓷者這一次終於大徹大悟,下一次乾脆什麼也不畫了,素麵朝天,更顯得這楓溪瓷之潔白如玉。這就是&l;白玉令&r;的由來。可見中國美學講究的是做減法,不過能悟到這個意境的就少之又少。&rdo; 柏然笑道:&ldo;那以後也不用費腦筋潑什麼墨畫什麼寫意了,一張白紙往那兒一鋪,照樣素麵朝天,這叫&l;白玉畫&r;,可賣大價錢呀。&rdo; 眾人皆大笑起來,唯有白紈素抿嘴而笑,不置可否。 範文嘉介面道:&ldo;我見過臺灣有一種茶杯,色作溫玉,內壁有一圈一圈極細小的暗紋,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裝飾。內斂而暗藏光華,無物能出其右。不過在這麗江小城竟能見到&l;若深杯&r;,也算是一等一的藏品了。&rdo; 柏然卻道:&ldo;茶杯倒也罷了,若是酒杯,只怕其中的學問更大。文嘉,你歷來研究這些玩藝兒,有什麼好故事說來聽聽?&rdo; 我暗忖這二人一唱一合,倒像是說對口相聲,不知有何用意。也不說穿,只見那白家小姐仍舊笑吟吟地看著那二人大唱雙簧。 &ldo;酒杯嘛,那我可沒多深研究了。碰巧我在日本有一位導師大昌先生不僅是個好酒之人,更是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