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3頁 (第1/2頁)
九天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實朕真的很開心,真的願望也終於實現了,現在終於完成了天下一統,契丹這只是外族的東西,都不重要,真的願望是一統天下,現在已經實現了,朕可以退休了,但是朕還有一個願望,一定要去做。」
趙匡胤見看著也說的鄭重其事,也不知道趙匡胤說的是什麼,也很好奇,這皇帝老爹說的是什麼事情。
「泰山封禪!」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而封禪成為一種典禮卻是在秦始皇的時候,這位千古一帝果然不愧是千古一帝,留下來的東西真的不少。
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
秦始皇就喜歡搞點創新,比如說皇帝這個稱呼也是人家首創的,為了彰顯字的功德,這個和以往有點不一樣,人家又要搞點花樣。
要在泰山上舉行祭祀典禮,不過也沒有具體的可以參考,所以這些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於施行。
秦始皇嬴政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皇帝,最喜歡耳朵就是創造,既然這些儒生沒有本事,他就喝退所有的儒生,這些人既然沒有用還在嘰嘰歪歪的幹什麼。
反正現在是自己的說的就是聖旨也沒有敢不從的,既然天下都是大秦的,那就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禮封泰山、禪梁父,刻石頌秦德。
頌辭稱,「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頌功德。治道執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稱頌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
刻石是四面環刻,頌辭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於元年也東巡,又在空餘的一面刻上他的詔書和從臣姓名。刻辭為秦朝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是李斯所書。
這就是最初的泰山封禪的典禮,也是一個創新,秦始皇也想不到這個典禮會被後來的皇帝所推崇,成為一種神聖的典禮。
太史公司馬遷就在他的鉅著中寫下了《封禪書》,在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後來更有其他的著作對封禪給予了重要的象徵意義,反正總結起來就是: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可是封禪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做的,要不然泰山封禪就變成了大白菜了,那樣跟什麼逢年過節有什麼區別嗎?
現在看起來至於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這幾個位皇帝,秦始皇就不用說了,那是千古一帝。
漢武大帝,那是赫赫威名,重新樹立起來了漢家的尊嚴,這一點誰都不會否認,雄才偉略,泰山封禪是宣揚漢家威嚴。
漢光武帝,是挽救了漢朝的基業,出現了延續了漢朝的國祚,漢朝的中興,開船了一個時代,是一個了不起的皇帝。
唐高宗這是一個被低估的皇帝,都是因為他的老婆比他出名,其實人家也是一個不比他老爹差的皇帝。延續貞觀之治,他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進行封禪。
他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這個更不用說了開元盛世,成為封建社會的有名的盛世,封禪更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