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千古的程度,那麼這種選擇又有積極的一面。
對於自然美,孔子曾經說過:&ot;智者樂水,仁者樂山。&ot;1可見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對山水的自然美就已有所認識,表現出一種審美的熱情和喜愛。然而,這是初步的,由於札義的束縛,他們不可能放情肆意,盡情欣賞。只有否定和超越名教,賢人高士才能寄情山水,盡情於幽靜的自然美之中。狂放灑脫、清遠高朗才能成為人物品評的審美標準。人們對自然美認識的深化,加大了對禮教的離心力,&ot;越名教而任自然&ot;的主張廣泛傳播。孫綽的《大尉瘐亮碑》,其碑文雲:&ot;公雅好所託,常在塵垢之外,雖柔心應世,蠖屈其跡,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ot;2可見晉人在山水中尋求精神的解脫。由於東晉老莊哲學的盛行,其美學觀點和審美意識,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虛靜無為的觀點,更為賢人高士們所接受。王羲之作為東晉士人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學思想也不例外。老子說:&ot;致虛極,守靜篤&ot;3&ot;清靜為天下正&ot;,對治世提出&ot;無為&ot;的主張。莊子的觀點是&ot;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夭地之本,而道德之至。&ot;4他們的說法雖然有差異,但總的觀點是一致的,都是以虛靜無為作為審美標準。王羲之曾作了這樣的表白:&ot;吾素自無廊廟志&ot;,&ot;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ot;,5所謂老氏周任之誡即知足不辱,安貧樂命。又雲&ot;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ot;,1又云:&ot;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爾。以爾要欲一遊目汶領,非復常言。&ot;2王羲之《與吏部郎謝萬書》其內容最能表現他虛靜無為的思想:&ot;頃東海遊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遊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ot;&ot;??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ot;3王羲之依照陸賈、班嗣、楊王孫的思想觀點來處世,我們可以從上述三人的思想看出王羲之的審美意識。
王羲之所敬慕的、作為處世的榜樣的以上三人,雖然在許多方面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崇尚老子、莊子,以虛靜無為力最高境界,追求純靜脫俗之美。魯迅先生曾經指出魏晉南北朝是&ot;文學的覺醒時代&ot;,是最富藝術精神的時代,作為書法藝術家的王羲之,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使他的美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王羲之憤然離開官場,情況比較複雜,原因很多,但與3 王羲之,《蘭亭序》。
1 《論語&iddot;雍也》。
2 《全晉文》卷六二。
3 《老子&iddot;上篇》。
4 《莊子&iddot;外篇&iddot;天道》。
5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1 《十七帖&iddot;逸民帖》。
2 《十七帖&iddot;十七帖》。
3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他靜思玄賢、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和虛靜無為的審美意識,有直接關係。
二、名士風流與人格美的追求
美學和藝術屬於上層建築,然而它又不同於國家、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築,馬克思主義認為它們與宗教、哲學一起是&ot;懸浮於空中的&ot;,1&ot;即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ot;。2美學、藝術雖受經濟基礎的影響,但更受當時的精神氣候的影響。名士風流在東晉盛極一時,成了魏晉時代的審美風尚,研究王羲之的美學思想,我們不得不對魏晉風流作了一番考察,以探求它們內在的聯絡。
</br>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