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殷浩致信給王羲之,要他到朝廷任職。王羲之在向平回覆中很明白地告訴他,自己&ot;無廊廟志&ot;,早在王導丞相還健在的時候要他到朝廷做官,就沒有答應,如今(表章的)手跡猶存。為何如此呢?他說他&ot;懷向於平之志&ot;。1向平,即向於平,東漢朝歌人。&ot;隱居不仕,性中和,好通《老(子)》、《易(經)》。貧無資食,好事者更饋焉,受之,取足而反其餘。&ot;1向子平子女婚嫁已畢,即恣遊名山大川,不知所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云:&ot;最喜兩家婚嫁畢,一時抽得向平身。&ot;2故有&ot;向平了願&ot;的成語。王羲之雖然入仕做官,然而隱居念頭和想做向子平那樣的人的願望仍在內心跌宕起伏,後來他辭官退隱原因雖比較複雜,但這與他&ot;懷向子平之志&ot;是分不開的。&ot;道本無為&ot;,1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2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1 向子平原作&ot;尚子平&ot;,從《後漢書》改。
1 見《後漢書》。
2 見《白居易集》。
不仕,隱居在一個獨立於現實功利之外的消遙自足的無為境地,漫遊山水,寄情丘林,這不正是老莊玄學的真諦嗎,王羨之曾在一帖中寫道: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嫁已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ot;唯一小者&ot;無疑是指王獻之。獻之二十歲左右與表姐郗道茂結婚,即公元364 年前後,此帖應在此之前。如果小兒子結了婚,&ot;便得至彼&ot;。子女婚嫁完畢就可以&ot;向平了願&ot;了。在書寫此帖時,孫子、外孫已有十六人,&ot;足慰目前&ot;,可以盡享天倫之樂。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羲之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之志。李長路、工玉池將王羲之的一生歸納為政學陸賈,行道學班嗣,死後效楊王孫。4陸賈提倡儒學,主張&ot;行仁義,法先聖&ot;並輔以黃老的&ot;無為而治&ot;作為治國之道。他說:&ot;夫道莫大於無為&ot;,&ot;故無為也,乃無不為也&ot;。1陸賈的行政思想是儒道併兼的思想。
班嗣,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是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的從伯,他是老莊的忠實信徒。根據記載:&ot;嗣雖修儒學,然貴老(老子)嚴(莊子)之術。桓生(桓譚)欲借其書,嗣報曰:若夫嚴子(莊周)者,絕聖棄智(反儒家),修生保真,清虛澹泊,歸之自然,獨師友造化,而不為世俗所役者也。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好其志;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不絓聖人之罔,不嗅驕君之餌,蕩然肆志,談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貴也。今吾子已貫仁誼之羈絆,系名聲之韁鎖,伏周、孔之軌躅,馳顏、閔之極摯,既系攣於世教矣,何用大道(老莊之道)為自眩耀?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恐似此類,故不進。嗣之行已持論如此。&ot;2班嗣雖&ot;言不與其書&ot;,但他的思想還是被《漢書》記載下來。他貴老莊之術,修生保真,清虛澹泊,歸之自然,師友造化,無不被王羲之所接受,作為自己的處世主張。師造化是繪畫創作中十分重要的理論,它對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美術史論界認為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書籍是南朝陳姚最《續畫品》,唐代張璪&ot;外師造化,中得心源&ot;的著名論點,從此千古流傳,成為畫家們從事創作所遵循的準則,班嗣早在漢代就已提出了&ot;師友造化&ot;的理論,這比他們要早得多。師友造化是現實主義的創作理論,王羲之書法繪畫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用這一理論指導自己的創作極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