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卻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的資格。
1清談
清談對於統治者來說十分有利,因為轉移了許多人的視線和注意力,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文武官員,文人僧道都崇尚和參加清談。《世說新語》多處記述簡文帝司馬昱參加名士們清談的故事:支道林(遁)、殷淵源(浩)俱在相王(簡文帝即位前曾以會稽王居相位,故稱)許,相王謂二人:&ot;可試交一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ot;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ot;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ot;當時的王導、庾亮、殷浩、桓溫、謝安、王述等都是清談高手。清談,對於當時知識分子說來,是高貴風雅之舉,是顯露自己才華的極好機會,當然清談也是有其功利目的的,下文再論述。
清談內容以《易》、《老》、《莊》三玄為主,論辯《周易》、《老子》、《莊子》的義理,清談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主客相對論辯,在兩人中進行;一人清談,聽者不進行辯駁,或者客主均為自己,自己問難,自己答辯,猶如獨腳戲一樣。王弼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本領,往往所談的義理別人是難以企及的;臨時拈題,在座都各清談一通;兩人論辯,一人評判。
東晉時代,清談之風之盛無以復加,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指出,東晉以後,士人們流為清談,而不去做文章了。
2品題之風
東晉時代的品題,實際上就是上層社會中對士人品德、才幹、容貌、舉止、風度氣質的品評論鑒。
品題是有其目的的,這個時期的品題既是審美的,也有其功利性。雖然不像李白說的&ot;一經品題,便作佳士&ot;。但它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名譽、地位、前途。《世說新語&iddot;品藻》雲:&ot;世論溫太真(嶠)是過江第二流高者。時名輩共說人物第一將盡之間,溫常失色。&ot;溫嶠品題因為未列入第一流,臉色都變了,足以說明當時知識分子對此是何等看重。名士品題或毀或譽都非同小可。在不少情況下,品題能起到發現與選拔人才的積極作用。對一些青少年來說,品題可激勵他們成才。王羲之首先被周發現並認為有廉、藺氣度。庾亮曾上疏稱王羲之&ot;清貴有鑒裁&ot;,這在當時都是極高的評1 《世說新語&iddot;文學》。
價。
漢末出現郡國舉士的&ot;月旦評&ot;。其主題詞是:&ot;評&ot;。而東晉時代是賞譽,其關鍵在一個&ot;賞&ot;字。品題是一個審美過程,從品題中可以看出,魏晉時代對人物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趣味。品題在美學史上有重要意義,宗白華曾指出:中國美學竟是出發於&ot;人物品藻&ot;之美學。美的概念、範疇、形容詞,發源人格美的評賞。
3任誕之風
任誕之風主要表現在飲酒、服藥、裸裎、率真任性等方面。
如果簡單地說,飲酒就是魏晉風流的一種表現,也許不夠嚴密,但飲酒者之面廣、人多,是這一時期以前各個朝代所不能比擬的。這確是一個事實,特別是那些文人雅士極少是不飲酒的。他們狂飲酣醉,放浪不羈。&ot;竹林七賢&ot;之一的劉伶,居然還著有一篇歌頌酒的《酒德頌》。
東晉名士們嗜酒如命,終日沉醉,其實質是為了逃避現實,明哲保身。
他們表面上放達任誕,內心卻無比優憤,&ot;何以解憂,唯有社康&ot;;&ot;胸中塊壘,故須酒澆之&ot;。1用酒來麻醉自己。更有一些名士用酣飲作為抵抗和逃避政治的一種手段。據《晉書&iddot;阮籍傳》記載:&ot;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