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學著作,但他的言論、處世、愛憎等,無不遵循著一種哲學原則,體現出一種哲學思想。
一、儒道並綜
郭沫若認為&ot;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與道家的混合物&ot;1。商承祚說:&ot;羲之的思想不僅儒、道混合,還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響,1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對他傾倒而與之交遊,在思想感情上自有交融相通之處,因此,可以更確切他說,羲之的思想是儒、釋、道三者的混合物。&ot;2證明王羲之受佛家支遁思想影響,主要是根據下面一段文字記載: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ot;支道林撥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ot;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ot;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ot;因論《莊子&iddot;逍遙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3王羲之初到會稽,對支遁這位好談玄理的佛家學者不以為然,後來聽了他《莊子&iddot;逍遙遊》,被其&ot;才藻新奇&ot;謙恭之態所折服,所感動,此後才開始交往的。但這裡並沒有王羲之崇尚他的佛學的跡象,但事物是發展的,後來很可能受到支遁的思想影響,以致晚年信奉佛理。《法書要錄&iddot;右軍書記》收了王羲之給友人的一封信,信雲:省示。知足下奉法,轉到勝理,極此。此故蕩滌塵垢,研遺滯慮,可謂盡矣,無以復加。漆園比之,殊誕漫如下言也。吾所奉設教意正同,但為形跡小異耳。方欲盡心此事,所以重增辭世之篤。今雖形繫於俗,誠心終日,常在於此,足下試觀其終。王羲之認為就教義而言,佛教與道教大同小異,但佛教說理方面勝過道教,相比之下道教的創始人、做過漆園小吏的莊周&ot;殊誕漫如下言&ot;了。知曉佛理之後,增強了他辭世決心。他雖然&ot;形繫於俗&ot;,但心是虔誠的,直到生命的終結。筆者認為王羲之晚年信佛是可能的,但就整體而言,他的佛教思想並非起重要作用的思想。用儒道並綜來概括,比較符合實際。
&ot;儒玄並綜&ot;1這在魏晉時期的許多名士身上體現出來,表面上看講究任自然,放浪形骸,是道家,而實質上往往是儒家。魯迅說,高喊&ot;非湯武而薄周、孔&ot;的嵇康、阮籍等&ot;魏晉的破壞禮教者,實在是相信禮教到頑固之1 郭沫若:《蘭亭序與老莊思想》,《文物》1965 年第9 期。
1 支遁(公元314 年-366 年)字道林,東晉佛教學者。陳留(今河南開封市南)人,二十五歲出家。作《即色遊玄論》,宣揚&ot;即色是空&ot;,發揮&ot;性 空&ot;思想,是般若學六大家之一。2 商承祚:《論東晉的書法風格並及〈蘭亭序〉》,《中山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1966 年第1 期。3 《世說新語&iddot;文學》。
1 《晉書&iddot;江統附子淳傳》。
極的。&ot;2相容儒道兩家的思想,在東晉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儒道併兼哲學思想,在王羲之身上是不足為奇的。
王羲之棄官之前到父母墓前,跪拜告誓,在敘述他處境時說:&ot;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ot;,&ot;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ot;。
他還是講究忠孝的,對名教不一概反對。
王羲之的儒家思想在他的兩首《蘭亭詩》中表現得很明顯,他在第一首詩中詠道:&ot;詠彼舞零,異世同流。&ot;他們與哪個時代的人同流呢?顯然指孔子。舞雩出於《論語&iddot;先進》&ot;(曾哲)曰莫春者,春服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