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2/4頁)
非言非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攻,此時出兵就是撕毀盟約,就是背信棄義,實非大國君主所為。
&ldo;眾愛卿多慮了,朕此次北上,主要是見北狄內亂,百姓流離失所,朕思之不忍,欲出兵幫其平亂。而且朕是和北狄三王子締結了盟約,又沒有和北狄王帳締結盟約,此次不過是借道路過三王子的地盤,哪裡談得上什麼撕毀盟約,背信棄義?&rdo;景驪的這些話相當無恥,顯然,他當日和那三王子訂約的時候就預料到了事情會發生到這個地步,也已經找好了藉口。
他這裡口口聲聲是要幫忙平亂,是要借道路過,不過那三王子不願意借道的話,相信他肯定是不吝於舉起刀兵的。
可惜,在那個時代,只能弄臣才會在做事的時候一心一意只為了哄皇帝高興,但是商議此等軍國大事的時候只要皇帝的腦子還沒有糊塗,一般是不會召弄臣進來的。皇帝身邊的重臣特別是那些自詡忠臣的傢伙,對皇帝聲名的愛護比對自己的羽毛還要愛惜,對於皇帝這樣無恥的言論當然萬萬不能接受。就算有人心裡有不同意見,也不敢當著臣僚的面公開支援皇帝這種明顯屬於無恥的言論,否則的話,很容易被熱血上頭的臣僚按一個&ldo;讒言媚上&rdo;的罪名。
況且,此次召見主要是談北伐的先期準備,參與的臣子以文臣較多。文臣比起武將來,總是更喜歡仁者無敵教化萬邦,更喜歡上兵伐謀,更喜歡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於戰爭,比不得武將那樣天生會熱血沸騰,以至於這次交鋒是以皇帝大發雷霆,將眾人都轟了出去告終。
衛衍回來的時候皇帝還是在一個人生悶氣,把自己關在了室內誰也不肯見,無論是哪個在門口喚一聲都要被他在裡面咆哮一陣,以至於守在門口的內侍們都屏住了氣息小聲呼吸,整個行宮安靜到詭異。衛衍見了這好久沒見到的景象,一時摸不著頭腦,等仔細聽內侍報告完事情經過,才知道是怎麼回事。他推開殿門,只見裡面一片狼藉,滿地的奏摺,間或還有鎮紙的碎片。他不知從何勸起,只能蹲下來,將地上的摺子一本本撿起來。
&ldo;衛衍,是不是你也覺得朕好大喜功,背信棄義,不仁不義,行事非大國君主所為?&rdo;在他撿摺子的當口,皇帝突然發話了。
&ldo;陛下……&rdo;衛衍不知道該怎麼介面,他本不善言辭,在這種時候更是詞窮。
大國事小國以仁,這是歷來推崇的大國君王該有的氣度,況且皇帝的行事間的確是有不妥的地方,那些臣僚的指責未必是錯,不過他知道皇帝熱心這場戰爭並不是由於好大喜功,這些他心裡明白,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勸說。
&ldo;朕不是為了百世功績,更不是為了萬世留名,朕只是想狠狠打一場,打得他們疼了怕了,從此不敢再來犯我邊疆。朕想用這一場戰爭,換我邊疆百年安穩,難道也是錯的?這是最好的時機,但是那些迂腐的傢伙僅僅因為有礙朕的聲名這個理由,就反對朕出兵。那是朕的聲名,朕都不在乎,誰要他們多事?&rdo;
皇帝說到這裡,聲音中彷彿有了些啞意。衛衍嚇了一跳,撿在手上的摺子又全部掉到了地上,不過他顧不上再去管那些摺子,快步上前,坐到他身邊,擁住他。
&ldo;陛下,臣明白的。&rdo;他明白皇帝為了這一戰花費了多少心血,那麼多日日夜夜,皇帝在案頭辛苦籌劃竭盡思慮的辛苦他都知道,&ldo;陛下,這事讓臣來想想辦法。&rdo;
皇帝沒有說話,只是將頭靠在了衛衍身上。至於衛衍說的讓他來想辦法,他並沒有放在心上。他心裡這麼鬱悶只是因為他辛苦了這麼久竟然會被這麼多人指著鼻子罵,沒當場把他們都拖出去砍了已經算是他涵養好了,倒不是因為群臣反對他就真的無可奈何了。反正,這事還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