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整軍 (第1/3頁)
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營在襄陽的擴軍行動本來預計是七天招滿,但最後只花了三天的時間。
若不是文吏不足,一邊試用一邊任免,這個過程可能還要更短一些,城外的校場幾乎整日都是人滿為患。
就連軍中的雜役,只供給飯食,不入編制冊,衣衫襤褸的城中軍民也都是擠破了頭想要加入。
城中軍民的參軍熱情,出乎李自敬的意料之外。
不過想想也就釋然,如今亂世,流民無根無萍,面對任何人都是案板上的魚肉,可隨意揉捏。
參軍之後,好歹是身處群體之中,有了自保的能力。
何況大順軍打著的是李自成的旗號,是亂世中揭竿而起的義軍,軍中主要將領全都出身低賤。
李自敬不得不承認,擴軍進行得如此順利,是沾了李自成這個名字的紅利。
起初李自敬以為,李自成之所以能一呼百應,只是因為他得到了“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個口號的便利。
但從潼關一路到西安,再到現在的襄陽所見所聞,李自敬卻發現並不是如此。
李自成,的確是極富有人格魅力的一名領袖。
現在對他而言,李自敬的感情很複雜。
一方面,李自敬對李自成並沒有多深的兄弟情誼。
另一方面,現在李自敬愈發認識到,在西安時李自成的所作所為,苦心甚高。
李自成對部下的付出,很多時候不是擺在檯面上的。
他不喜歡做秀,而是喜歡默默的去付出。
這種付出,一開始很難讓人發現,但後知後覺的浮現起來以後,在人心中的效果立竿見影。
以至於很多大順將領為了跟隨他建立大業,不惜拋妻棄子。
這也是為什麼,多爾袞所說,只要李自成一天不死,清朝一天不能真正入主天下的原因。
李自敬清晰的記得一個月前,那令人血脈噴張的場面。
在戰場上,絕境之中,李自成的青色大纛迎風而起,那些大順軍的將士們,便如同打了雞血。
就算明知道前方是驍勇善戰的辮子軍隊,依舊是敢嗷嗷叫,奮不顧身的衝上去。
明末名臣馬士奇評價李自成和張獻忠,可謂一針見血,簡明扼要,十分精闢。
“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
這是來自一個對流寇嗤之以鼻的明朝大臣的評價,現在李自敬回想起來,深以為然。
亂世之中,揭竿而起的義軍領袖多了,起初都是聲勢大振,但最後無一例外,早已經銷聲匿跡。
同為義軍,但他們的旗號就不足令人心歸附。
各種大王,各種大帥,現在只剩下了一個,便是這位“人之所附”的李自成。
人之所附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李自成真真正正,是一名直屬於普通百姓的農民軍領袖。
他的大順軍出現的地方,就是地主官紳的末日。
正因如此,地主官紳們不遺餘力,不惜傾家蕩產,也要聯絡任何可能的勢力,消滅這支最後的義軍。
大順軍所有的溫柔,都給了一個人群,那便是亂世中最最底層的普通百姓。
前營在襄陽擴軍,李自敬心裡明白,其實很多人甚至不是為了那些規定的福利而來。
讓他們聚攏到這杆黑色大旗下的,是堅定守在西安的李自成,是替天行道的大順軍。
尤其潼關之戰後,李自成大破多鐸,帶領大順軍重新在西北立足,成為北方可以和清朝抗衡的唯一漢人勢力。
成為大順軍的一員,對抗無惡不作的地主官紳,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驕傲的事情。
李自敬坐在中軍帳內,翻看著武經總要。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