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鎮守遼東十萬軍 (第2/3頁)
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回各家,各找各媽。
但唐軍此次是大捷,不僅徹底摧毀了高句麗人的三道防線,遼澤、遼水、遼東千里長城,甚至直接突破了積翠山,都已經打到鴨綠江口了。
遼東烏骨道更是徹底打通,從遼東城直通鴨綠江口大行城。
這相當於大唐已經隨時有能力,直趨平壤。
高句麗經營數百年的遼東山城防禦體系,已經徹底失敗。
大唐是進可攻退可守。
完全佔據主動了。
今年不打了,明年隨時可以繼續打,打不打,都大唐說了算。
“這些駐守遼東的將士們,朕打算以後把他們的家眷親戚都遷移過來,直接落戶遼東,”
皇帝有借鑑武懷玉之前在西域搞的那套鎮戍體系,不再是從中原內地輪調士兵到邊地駐防,那樣來來回回的成本太高,也不穩定。
從內地抽調士兵,直接連同家眷遷移到遼東落戶,這些士兵成為長駐邊軍。
在遼東設立折衝府,劃設地圖,分授軍田,給邊軍家眷們也多分些田,甚至把一些高名麗俘虜分賞給邊軍為奴。
這些人就是未來遼東的骨幹基石,後續再遷移百姓來實邊,再將一些高句麗百姓也納入統治。
這種體系對於迅速穩固新收復的遼東是有很大好處的,當然也有一些隱患。
隱患自然就是這些邊軍時間一長,就形成一個地方藩鎮集團。
以前邊軍,是內地府兵輪調過來,當值個一兩年就回去了,來自天南海北,軍官將士都一直在流動。
,!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將嘛。
但實行這種常駐邊軍,甚至邊軍本土化後,士兵不再是府兵而是成為募兵,是常備職業兵,中下層軍官也都流動減少。
將士們家在邊地,所有關係都在邊地,大家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集團。
對於鎮戍邊疆,確實比起原來的那套輪戍法更高效,但時間久了,中央朝廷對邊地掌控力度肯定會下降。
唐玄宗的十大節度,確實也是為李隆基的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的,但後來卻也導致了安史之亂。
任何制度其實都有利有弊,
甚至制度執行中也會不斷的打補丁。
制訂之初,都是針對當前需求的,只是後來漸漸又出現了其它問題。
對現在的李世民來說,
他迫切需要的是穩固他打下來的遼東,甚至要為以後繼續攻滅高句麗,收復朝鮮半島而做準備,
當前皇帝最迫切要考慮的是如何穩固新佔領地,併為征服整個高句麗做準備,至於說邊軍未來有可能地方集團化的問題,皇帝當然也清楚。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就比如北魏六鎮,後來也是照樣成了地方武人集團,六鎮大起義還葬送了北魏,而武川和懷朔兩鎮武人,也先後建立了東西魏、北齊北周。
可就如同武懷玉在西域先試行的邊軍體系取得顯著效果一樣,李世民現在很看重當前的好處。
至於以後的問題,可以在滅掉高句麗征服朝鮮半島後,再重新調整。
安東大都護府由三萬兵馬,變成七萬駐軍,甚至可能是八萬駐軍,蘇定方這個大都護的兵權就有些重了。
六都督府十八州,八萬邊軍。
“懷玉啊,你來兼領安東大都護,讓蘇定方做副大都護如何,這麼大攤子,朕擔心蘇烈經驗不足,把持不住。”皇帝問。
武懷玉一點沒猶豫的就拒絕了。
皇帝連蘇定方都不能完全信任,又豈會把如此大權交給他,皇帝要真這麼信任他,那就讓他繼續在西域統領好了,哪用的著調他回朝,扯出那麼多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