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第1/2頁)
法醫秦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什麼是抑制死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種非常少見,但是每次出現,都會引起不小波瀾的死亡原因。
抑制死,是指由於身體某些部位受到輕微的、對正常人不足以構成死亡威脅的刺激或外傷,透過反射在短時間內令心跳停止導致的死亡。屍檢一般不會發現明確死因。
在1894年,兩位醫學家勃羅亞德爾(brouardel)和貝納姆(benha),報導了一些在喉部或心前區受到顯著輕微的打擊後突然死亡的病例。他倆第一次在報導中提出了「抑制死」這個名詞。經過一百多年的醫學實踐和法醫學實踐,這種死亡原因也被大量的實踐案例證實。
那麼,抑制死的發生原理是什麼呢?
抑制死,是由於一些支配心臟活動的迷走神經受到刺激後過度興奮,致使心血管活動突然被抑制而發生心搏驟停,從而導致的死亡。比如上述案例中,當頸部兩側受到暴力累及頸動脈竇時,頸動脈竇內血壓迅速升高,引起壓力感受器強烈興奮,就會透過迷走神經反射導致心搏驟停,從而產生不幸的結果。
可以刺激迷走神經的,當然不僅僅是「吻頸」。在法醫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利用鈍性外力擊打或壓迫頸部、心前區、心後區、會陰部,以及某些醫療活動,如胸腹部穿刺,尿道擴張、引流等,都可能導致抑制死。
這也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有人用手掌往他人頸部側面一砍,他人迅速喪失意識而昏厥倒地的理論基礎了。
頸動脈竇受擊打或壓迫,導致昏厥是比較多見的,導致死亡卻是比較罕見的。不過,並不是說頸動脈竇受到擊打,就一定會導致昏厥。這也是此類電視劇的一個「bug」(漏洞)。如果人沒有昏厥怎麼辦?
有些同學看完這些,就會比較擔心了。我們知道了這些地方受到打擊有可能會導致抑制死,但是我們總不能時時刻刻都保護著這些地方吧?萬一被碰到了咋辦?
其實這就是杞人憂天了。我在前文已經說過,這種死亡事件發生的機率極小。抑制死的發生和人體狀態、健康狀況、神經敏感性等個體因素相關,即使在同一個體身上,也並不是受了外力就一定會昏厥或者死亡。
比如:在一起學生鬥毆案件中,一個男孩被別人一拳擊中胸口,立即發生心搏驟停而死亡;在一個流產的醫療糾紛案例中,一個女孩去醫院進行流產手術,手術還未正式開始,只是牽拉了宮頸口就發生了心搏驟停而導致死亡。但絕大多數人被擊打胸口、進行流產手術都不會有生命危險,這就證實了抑制死的個體差異性以及極端偶然性的屬性。
法醫在接到此類案件的時候,首先要了解案情、查明死亡之前的過程。在屍檢的過程中,要確實排除窒息、損傷、電擊、高低溫、疾病和中毒等死亡原因。結合調查情況,法醫才可以出具抑制死的鑑定結論。
比如之前說的學生鬥毆案件中,法醫透過屍檢發現,死者的心前區面板有一小塊淤血,但是並沒有發現其他可以致命的損傷。胸口也僅僅是淤血,並沒有肋骨骨折、氣胸或者胸腔臟器血管破裂的情況。在排除了其他的死因之後,法醫瞭解了案情和死亡過程。死者在胸口被拳擊之後,立即倒地,神志喪失,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那麼,在這個案件中,法醫就有充分的依據判斷死者繫心前區遭受鈍性暴力,導致抑制死。當然,在這起案件中,因為有毆打行為,即便是極小機率事件,行為人也應該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不過,如果抑制死是由正常的醫療行為導致的,那麼這種死亡事件就不應該被稱為「醫療事故」。
綜上所述,法醫對抑制死的判斷,其主要手法是「排除法」。換句話說,法醫不能根據死亡過程來直接認定抑制死,認定抑制死的前提是排除了其他死因的可能。
最後,在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