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的故事 (第1/2頁)
文明觀測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幽王時期,為了取悅寵妃褒姒,竟然無故燃起烽火,導致諸侯對他的信任盡失。隨後,他又意圖廢黜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並改立褒姒為後,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此舉激怒了申後的父親申侯。申侯聯合犬戎勢力進攻鎬京,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求援,然而由於此前的戲弄,諸侯並未前來支援。犬戎趁機攻破鎬京,幽王最終喪命,西周至此滅亡。
當諸侯確認犬戎確實入侵鎬京後,才紛紛出兵救駕。犬戎在洗劫周王室財富並縱火焚燒鎬京後撤離。諸侯們擁立被廢黜的太子宜臼為新天子,他即位後被稱為周平王。
周平王登基時,鎬京滿目瘡痍,不僅遭受了犬戎的嚴重破壞,而且在此之前,幽王的苛政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尤其是始於宣王晚期的西北乾旱,以及平王時期的地震和地裂災害,使得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崩潰,民生困頓。此外,強大的犬戎部落實力依然威脅著鎬京的安全,而西周的軍隊又失去了戰鬥力,無法有效防禦。鑑於此,周平王深感鎬京難以固守,決定將都城遷往東部的洛邑,以遠離犬戎的威脅。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後,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管理,開始營建東都洛邑作為陪都。成王在位期間,這項工程得以延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洛邑已頗具規模。儘管到了平王時期已過去兩百多年,但洛邑的宮殿仍顯宏偉壯麗,具有成為首都的條件。洛邑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便利,經濟繁榮,周邊又有晉、鄭、衛等諸侯國的支援,對於此時處於困境中的周王室來說,無疑是理想的遷都之地。
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平王帶領群臣和申後離開飽受摧殘的鎬京,踏上了遷都洛邑的旅程。行進途中遭遇西戎首領的阻撓,雙方爆發衝突,平王的兵力漸少,形勢危急。關鍵時刻,秦國國君率軍趕到,幫助平王擊退了西戎軍隊。鑑於前往洛邑路程艱險,可能還會遭遇異族襲擊,秦國國君承諾親自護送平王一行至洛邑。對此,平王深感欣慰,冊封其為秦襄公,晉升為公爵。
在秦、鄭、晉等諸侯國的保護下,周平王順利地向東行進,秦襄公的軍隊驍勇善戰,沿途再遇西戎等遊牧部落時,他們已不敢輕易侵犯。在秦軍的護送和鄭、晉等諸侯的輔佐下,周平王成功重建了周王朝,這次重要的歷史事件被稱為“平王東遷”。從此以後,歷史上將以遷都為界,將此前的時代稱為“西周”,之後則稱為“東周”。
周平王遷都至洛邑標誌著東周時代的開啟。他在位長達五十年,直至公元前720年逝於洛陽。自此,周王朝在洛邑歷經五個多世紀的延續,證明平王東遷這一決策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確屬明智之策。然而,周朝因犬戎之亂被迫東遷,且極度依賴諸侯國的救援,暴露出國力的衰退和昔日權威的喪失。犬戎之亂揭示了周朝實力的薄弱,使諸侯國認識到禮儀制度相較於武力的侷限性,大家意識到唯有依靠自身實力才能在列國之中立足,強者吞噬弱者,大國兼併小國的現象日益明顯,最終形成了齊、楚、秦、晉等幾大諸侯強國。
平王東遷過程中,秦、鄭、晉等諸侯國積極參與其中,並藉此獲得了不少利益。鄭國早已遷徙至中原,隨著天子東遷,鄭國對天子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秦國則佔據了周王室遺棄的關中土地;晉、衛等國亦出於類似目的積極派出軍隊保護王室。遷都後六十餘年,周王室主要依賴晉、鄭兩國的支援和庇護。
儘管王室自此陷入衰微,但周天子仍作為天下共主,具有一定號召力。一些逐漸崛起的諸侯國便打著天子旗號,對其他諸侯發號施令,擴張自身的勢力。由此,周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際卻被諸侯鉗制,地位甚至不及一個普通的諸侯國君。例如,周莊王時期,楚文王攻佔申國,使得周失去南方屏障,與楚國接壤,楚莊王還曾陳兵周王國邊界,對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