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秦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裡不富裕的就買些簡單的“鑽天猴”,用火點著“啾”的一聲竄上半空了……
煙花並不隨便放的,一般人家先到祖墳附近放一通,之後才能在自家院子裡放。商戶都是在門市前燃放,還有一些機關部門也會湊熱鬧,大街上一拉溜排開,你家放完我家放,接力燃起來很是壯觀。這時候無論男女老少,只要能脫開身就會圍觀煙火盛況,以至於人們摩肩接踵寸步難行了。如果來晚了就只能望著前邊攢動的人頭嘆氣,聽著前邊一浪高過一浪的喝彩聲,心裡就愈發焦急,怎奈踮起腳尖也看不到,就只能另想辦法了。我本來不會爬樹的,就是因為看煙花激發潛能爬到樹上,那一回看了一個夠,等到人群散開時才後知後覺自己還有爬樹本事。
童年的記憶總是溫馨而短暫,那時候人們總能苦中作樂,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她再也找不回從前的感覺了。 當樓房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時候,當道路越來越寬以後,原來的節日習俗也在慢慢發生著改變。元宵也退出美食主力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尤其是年輕人空閒下來一邊窩在家裡上網,一邊點著外賣打發時間。但是不要因此認為他們沉淪,或許他們正用虛擬的形式向這個節日致敬呢。網上祭拜先人可以隨時傾訴心中的鬱悶,網上踏青可以飽覽大江南北風光,少了奔波之苦,多了一些自由選擇,這樣挺好。
宋朝的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透過詩句能感受到詩人因為不見故人的離愁別緒,同時也能讓人瞭解“花市燈如晝”的熱鬧,還有“月與燈依舊”的習俗傳承,大約詩人也想不到個人的感慨竟會與歷史習俗一道流傳千古吧?
在荊陽,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沒有嚴寒的樣子,已經進入冬天並且臨近年關了,按往年的節奏窗外該是雪花飄飄,可是眼下且不說氣溫要高於從前,單是想想雪花的樣子都是一件奢侈事。
前段時間倒是下過一場貼地即化的雪,準確的說是雪夾雨。這場加塞到來的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緩解了莊稼的乾旱,可是行路時的泥水也令人頭疼。本來期待雪中玩樂,這下泡湯了,雪花都融到雨水中了。它們被雨滴裹挾著,順著樓邊的落水管滑下,一聲高一聲低的叩擊著地面。就在這“樂聲”裡,一切都在靜默著,風像頑皮的孩童,不時晃一下路旁的樹,頓時下起了一陣“急雨”,那是樹葉積攢了好長時間的“存款”,就這麼一下子讓風給掏光了。
漸漸的,雨似乎累了,只剩下雪花在執著飛舞,慢慢在冬青枝葉上積存了星星點點的白,彷彿早春的小花,雖然微小,但這色彩一樣令人無比欣喜。抬起頭來看天,雲層似乎薄了也亮了,不像剛開始那般陰沉,使人感覺到這場雪夾雨洗淡了雲層的顏色,這樣想來窗外飄舞的哪裡是雪花?分明是高天上的流雲啊!
其實想開了,一切都無所謂,成功了將要加倍努力,沒成功說明自己還有很大差距,那就更加努力,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小女生這樣想著反而更平靜了,她知道自己必須挺過這一關,生活哪有那麼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