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第1/2頁)
黃仁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海瑞雖然被挽留供職,然而這些公開發表的檔案卻把他所能發揮的全部影響一掃而光。一位堂堂的臺諫之臣被皇帝稱為&ot;還愁&ot;,只是由於聖度包容而未被去職,那他縱有真知卓見,他說的話哪裡還能算數?由失望而終於絕望,都御史海瑞提出了7次辭呈,但每次都為御批所請不難。這一使各方面感到為難的糾結最終在上天的安排下得到解脫。接近1587年年底亦即萬曆十五年丁亥的歲暮,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去為這位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
第六章 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一代名將戚繼光在陽曆1588年1月17日離開了人間,按照陰曆計算,為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如果這訊息已為皇帝所獲悉,則多半是出於東廠中秘密警察的勞績,因為政府的正式檔案中並沒有提到這件事情。
三個月以前,戚繼光的名字最後一次在御前提出。一位監察御史上疏建議起用這位已被罷免的將領。這一建議使皇帝深感不悅,建議者被罰俸三月,以示薄懲。戚繼光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將領,其被劾罷官三年以後仍不能見諒於萬曆,原因全在於他和張居正的關係過於密切。
但是通觀本朝武將的經歷,其不幸似乎又不僅止於戚繼光一人。甚至可以說,戚繼光的謝世縱然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然而他在生前所受到的重視,仍然大大超過了其他將領。他的朋友,另一位名將俞大獻,和戚繼光一樣,具有再造本朝軍事力量的宏圖,但卻屢被參劾並受到申斥,難酬壯志。另外幾位高階將領,盧鋒先被拘禁,後遭斥革;湯克寬被拘釋放,命令他戴罪立功,最終在塞外為國捐軀。戚繼光部下的將領胡守仁、王如龍、朱任、金科等人也受到革職或戍邊的處分。惟一的例外則是與他同時的劉顯,雖然屢被參劾,卻能巋然不動。這並不是朝廷對他特別垂青,而是他負有徵剿四川&ot;士蠻&ot;的重任,這一戰爭曠日持久,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取代他的指揮權。劉顯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劉組被譽為跨灶之兒,繼之而成為萬曆一朝的名將,但也迭經革調,1619年和努爾哈赤作戰,在倉碎進兵的情況下力戰而死。
這些令人同情的遭際,在本朝帶有普遍和必然的性質。探本溯源,還必須從本朝文官和武將之間的關係說起。
概括說來,武將領兵作戰,和文官集團的施政原則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能平衡,衝突激化,以政治手段調劑無效,通常就會導致戰爭。有時候嚴重的天災造成大面積的饑荒,百姓面對死亡的威脅,也會鋌而走險,訴諸武力。但是我們帝國的文官,則一貫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動用武力,對他們來說就是失敗的象徵。他們具有一種牢不可破的觀念,即上自國家,下至個人,不能把力量作為權威。如果一個地區有什麼特殊的經濟利益,那麼就應當加以壓抑而不是提倡。至於天災足以引起戰爭,則尤為無知妄說,因為從道德觀念來說,天下的事物無不可以共同分配,災民的暴動,乃是小人犯上作亂的劣根性使然。
但是就武將來說,他們所受到的訓練和戰爭的經歷卻養成了和文官截然不同的氣質。他們需要具備難確的選擇能力和決心,著眼點在於取得實效而不避極端:衝鋒陷陣,要求集中全力,對敵人的重點作猛烈打擊;退守防禦,考慮的是地形的險要和工事的完善,如不可守就要斷然放棄;戰鬥勝利,就一心擴張戰果,而不為其他問題而猶豫。在一般情況之下,他們把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視為賭博場中的籌碼,必要的時候可以孤注一擲。而大多數文官則以中庸之道為處世的原則,標榜穩健和平。武人在刀劍夫石之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在文官的心目中不過是血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