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桓公六年(2) (第1/3頁)
萬年眉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既然隨侯已經瘋狂心動想去追楚國了,季梁想要阻止他肯定是要有一定說服力的。所以季梁首先丟擲了一個觀點,小國確實可以和大國敵對;但接著提出那是有前提的,必須得小國行事有道,而大國肆意妄為,這樣才能有對抗的機會。】
【道,是先秦古書裡經常出現的一個說法,大概類似於某種執政資格。只有滿足人民和神明的需求,才能被稱為“有道”,就可以成為合格的君主。如果君主無道,則天命就不再眷顧他,他遲早會因為各種原因失去執政權。】
【季梁說話非常嘲諷,他說隨侯不顧人民飢餓只顧自己爽快是不忠於民,祭祀的時候因為沒有功績可以上告給祖先只能敷衍是不誠於神,這種無道的小國我覺得不配和楚國這樣的大國對抗。而且現在楚國正有天命,虛弱一看就是裝的。】
【先秦的這些公室貴族基本都是國君血親,有時候離譜一點國君也不能把他們咋樣,比如之前公子翬揹著魯隱公出兵什麼的,雖然有魯隱公名不正言不順的原因,但也和國君確實沒那麼大權獨享有關。所以他們勸諫通常都挺直白。】
【隨侯確實不能把季梁怎麼樣,但他不服氣啊,他說我祭祀用最健美的牲畜和足夠多的糧食,怎麼能說我對神不誠信。發現了沒,他甚至沒有辯解他對人民不好,一看就屬於無道之君。不管心裡怎麼想,論跡不論心也要關愛百姓啊。】
【當然季梁又把他懟了一頓,說你祭祀用的牲畜和糧食都是人民獻上的,牲畜和糧食狀態好是為了對神顯示人民過得好,結果呢,人家過得根本不好,鬼神不會聽你的。你還是老老實實地治理國家,順便團結周邊的兄弟之國才比較靠譜。】
“季梁很清醒。”熊通認真聽著,儘管他讚賞的這個人是在針對他和他的國家,“可惜主君無能。”
寤生笑道:“不聽勸的主君才是常態。只不過有些事不聽便不聽了,有些事不聽可是要亡國的。”
“倒也未必。”允冷聲道,“漢東既以隨國為首,楚國如今羽翼未豐,為免引起注意,當不至於斬草除根。我等有生之年都未曾聽聞隨國國滅之事,否則,為同姓之國復仇本為應有之義。”
【漢水一帶有很多姬姓小國,《左傳》稱之為“漢陽諸姬”。關於漢陽諸姬的存在,歷史學界一直認為它們可能是周為了控制南方而特意分封的。隨國就是其中為首的那個,它和楚國的和戰關係一直備受關注,其實故事還挺跌宕起伏。】
【說到隨國,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成果越來越多,基本已經確定發現過不少墓葬的曾國其實就是隨國。這個問題曾經爭論過四十年。然後好幾件曾國銅器上都有類似“金道錫行”的字樣,說明漢陽諸姬的重要任務之一可能是鎮守戰略資源通道。】
【扯遠了扯遠了,曾國的事情要講的話其實挺複雜,它的考古經歷還有考證過程蠻傳奇的。我們還是先等隨國的歷史記載寫到那裡再說。回到季梁的有效勸諫,由於漢陽諸姬依然團結,所以楚國沒動手,現在就指
望少師速速進讒言了。】
【《史記》對桓公六年,也就是楚武王三十五年伐隨的這件事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的。中原各國互相征伐需要師出有名,所以楚伐隨的時候,隨國按照周人的原則抗議說自己無罪。然而楚武王的態度十分光棍,他說,我蠻夷也。】
【我就是蠻夷,我就是師出無名,你打算怎麼地吧。這句著名臺詞其實不是出自楚武王,而是要向前追溯幾代。楚國早年其實已經有國君自立為王,只是後來畏懼周厲王才去了王號,正是當時的國君熊渠首先發出了“我蠻夷也”的名言。】
【一旦先承認了自己是蠻夷,那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不遵守周禮了,什麼計劃通。楚武王最終沒打隨國,但是要求隨國幫自己傳話,讓周王室承認楚國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