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豪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臉上重新露出了憎厭之色,張九齡嘆道:&ldo;有才無德,他的面目更叫可憎!&rdo;
&ldo;不過憑他的才名,下一科進士跑不了他的。&rdo;張九齡骨子裡的剛強正直,還是讓他發出了這句公允之論。
第一卷 五陵年少 23太學
永穆公主府的遊園會,讓李巖在長安名聲大噪,幾首詩詞在坊間酒肆傳唱,但他並未頻頻出去參加詩會飲宴,文人聚會一類出風頭的事。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個道理李巖懂。
就這麼幾首破詩詞,如果遇上要與你探討聲病偶對的白衣士子,又特別較真那種,李巖被問得呆若木雞,答不上來怎麼辦?
今秋九月有個制科,皇帝為選拔人才特設的,要想參加制科秋試,以前不學無術的李巖必須通三經,在太學的內部考試中過關斬將,才能有資格參加秋試。
唐朝官學的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和史書為主,《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和《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和《轂梁傳》為小經。學業有&ldo;通二經&rdo;、&ldo;通三經&rdo;和&ldo;通五經&rdo;的分別,除此之外,所有的學生都要能兼通《孝經》和《論語》。
我的個天,這幾個月的時間能背誦下來,並且能夠對經文解釋那得花多少心力?背誦是件苦累的活兒,還得拜一位通五經的飽學之士為師,玉真公主穿針引線,為李巖選了一位好老師,許國公蘇頲,朝廷著述,多出他與燕國公張說之手,人稱&ldo;燕許大手筆&rdo;,還是禮部尚書,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有他的關照,李巖就是把爛泥,也可以糊上牆,何況靈魂穿越,記憶力超強!
許國公蘇頲府第在崇義坊,斜對平康里,日暮時候,李巖就騎著鐵連錢到了崇義坊蘇府。
蘇府後院書房內。
李巖畢恭畢敬地站在那兒,正在背《左傳》裡《僖公十五年》那一段,&ldo;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張脈僨興,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rdo;
李巖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了,蘇頲端坐在曲足書案後的靠背扶手椅上,淡淡地吩咐了一句:&ldo;說說它的意思。&rdo;
李巖拱手為禮:&ldo;外強中乾,文中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其實暗喻人或事物,表面上看起來強有力,氣焰囂張,其實它內裡非常虛弱。弟子以為,為人處事應將它顛倒過來,內強外幹,才是道理!&rdo;
當真是孺子可教,良才美玉啊,中書令張說也是外強中乾,訓起人來不留情面,那及自己相忍為國,蘇頲的老臉笑成了菊花:&ldo;春秋左傳,微言大義,完全弄通弄透至少得花十年的心血!&rdo;
李巖臉色一黯,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以宗室子弟的身份入仕。
&ldo;自從秦始皇把秦地的文字方言強行定為官方語言,用齊魯方言寫成的經文,後人閱讀和理解都成了很大的問題。兩漢以來,前輩先儒註解、詮釋這些經文的不少,不過多是在細枝末節中探討,讀經有時候要不求甚解,明白這個理兒就行。&rdo;蘇頲把弟子的臉色看在眼裡,呷了口茶水,悠悠道。
看來這個老師拜對了,你真正體諒我,不是為了科舉考試那塊仕途敲門磚,我才不會來讀這些晦澀難懂的經文,李巖大喜過望:&ldo;老師,李巖以前愛讀一些詩詞文章,對這經文卻不太感興趣。&rdo;
因材施教,蘇頲撫著花白鬍鬚道:&ldo;本朝進士科共考四場,第一場考詩和賦,第二場考論議,第三場考對策,第四場考經文。論議,就是對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