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 啼笑皆非的歷史 (第2/2頁)
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就是《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
涼山彝族社會性質研究曾經是建國初期一個重大的學術問題,也是一次重大的學術活動,面涉及很廣,影響也很深,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書裡邊還記錄過許多有趣,或者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從明代開始,這裡的腹心地區就與世隔絕,奴隸主經常組織手下搶奪擄掠行人的錢財,同時也把人也作為財物來搶。當時的涼山叫做“巴布涼山”,這個問題就叫“夷務問題”。
這種搶人的習慣,也是奴隸社會才有特殊特徵,也是“夷務問題”的實質。
明清王朝都採取圍堵的辦法,在驛道的沿線設立了營、汛、塘、堡這些機構,加以防止,也曾經起到過相當的作用。
但是到明末和清末中央王朝勢力衰落的時候,就變得鞭長莫及了。
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急劇變化,封建王朝內憂外患,軍隊抽去對付外敵,內部人民起義不斷,加上駐軍本身的腐朽,拿軍隊的槍彈去換彝人的鴉片,這些反而助長了彝族奴隸制的發展。到了清朝末期咸豐以後,這個地方簡直不可收拾,成了幾個家支的獨立王國。
宣統時英國有一個叫巴爾克的膽子大,帶了一兩個人進入到了涼山的核心地帶,美姑縣的牛牛壩,進去以後被彝人殺死了,牽動了外交,這就是清末有名的“巴爾克事件”,事後清政府派川府總督兩路圍剿牛牛壩,彝人就退到深山裡讓清軍找不到,清軍便宣稱圍剿成功,算是給了外國人一個交代,但實際上就是糊弄。
而這個“巴爾克事件”的真相其實非常的好笑,據說是巴爾克到了牛牛壩以後,有兩個奴隸主談論說,這個人不象我們的人,鼻子高,眼睛藍,問他是哪裡人
巴爾克帶有兩個翻譯,他自己說英語,然後一個翻譯譯成漢語,另一個再譯成彝語。
巴爾克就回答說我從英國來。彝人沒有英國這個概念,翻譯就譯成“從很遠很遠的天那邊來的”,再轉譯一遍就成了“從天上來”。
兩個頭領嚇了一大跳,一個頭人就對另一個說:“這傢伙說他從天上來的,他是和我們不大一樣。”
另一個頭人打賭說:“他說他是天上來的,你敢不敢把他殺了”
這個頭人說:“當然敢!”於是拔出刀來從巴爾克的頭上砍下去。
但這一刀沒把他砍死,巴爾克身上有槍,立刻反擊,給了這個頭人一槍,也沒有打死。頭人旁邊的侍從們蜂擁而上,幾刀就把巴爾克砍死,並把隨行的人全部殺掉,這就是在涼山著名的“巴爾克事件”。
之後外國人便也不敢進入涼山腹地,而這起事件也逐漸被渲染成了涼山地區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直到多年以後才恢復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