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第2/2頁)
無業遊民在瞎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量的重複性工作,記憶的讀取最終得以實施。這是一項偉大的技術,這是人類對自身大腦的認識第一次跨越了醫學的概念,而更多的是從資訊學和符號學以及計算技術的角度去認識它。
30多年前,一位年僅23歲的天才實驗心理學專家,吉米博士忽然有了個驚世駭俗的靈感,如果訊號可以讀取,那麼我們能否寫入呢?這個想法讓他興奮,也極大的激發了他的研究熱情。他意識到,資訊寫入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他找到了自己的幾個學生,說服了他們,在自己的頭皮下埋設了一個多功能腦波感測器,這些學生在大學上課的時候就會開啟身邊的小型記錄儀,嚴密細緻的記錄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腦電波變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努力,在這些學生快要畢業的前夕,吉米博士終於在海量的腦電波資訊中找到了學習過程獨特的腦波形式。這是一種微弱的但卻是全新的腦波表現,他稱之為&labda;波形。傳統的&labda;波形過於微弱,因此被掩蓋在了強大的主觀意思波和記憶編碼波之中,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微弱的背景噪音而被過濾了。找到了&labda;波,並瞭解其運作,學習的模式也就因此而被破解。我說的很簡單,而實際上,學習的過程其實非常複雜。人的大腦是最精密的計算機,其處理資訊的能力和結構也遠遠異於常規。
我把吉米博士稱為天才,其實,不是因為他發現了&labda;波,而是,他居然成功的破解了學習的模式,並編制了一個完整的資訊匯入資料庫,知道麼,他的第一個試驗性的學習資訊資料庫是一本小說,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他的成功是空前的,經過&labda;波段匯入過程的被試驗者,即便沒有讀過這本書,都可以成功的背誦其中的段落。這個試驗是空前的,因為這樣的測試結果顯示,採用&labda;波段匯入的試驗者,其學習的效果遠遠超過普通的學習方法所能達到的學習效果……真他媽的太天才了,是麼?&rdo;中校說到這裡興奮的感嘆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