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第1/2頁)
張劍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竇武立小孩子為皇帝的目的無非是想把持朝綱,這也是自西漢王莽專權以來,外戚使用的一貫方法,果然,因為小皇帝不懂事,所以竇太后臨朝聽制,她一聽制便封竇武為大將軍,竇武一上臺就把李膺、陳蕃等人拉了回來,任陳蕃為太傅,陳蕃一回來就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幹掉宦官,竇武則是一百二十個支援,一時間,所有的矛頭,都衝著宦官來了。
宦官在幹嗎呢?
他們毫無辦法。
此時左、具、徐、唐四大宦官早已作古,接替他們的是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人,這批人仗著桓帝的崇信天不怕地不怕,搶男霸女侵吞財物,賣官鬻爵貪汙不法,可謂除了好事兒,什麼都幹,而且此時的宮內和蔡倫時期還不一樣,蔡倫時期,皇后、皇太后手下的宦官和皇帝手下的宦官還不是一路,有的向著外戚,有的向著皇帝,時不時還鬥上一番,桓帝、靈帝時期由於宦官勢力過於龐大,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了保住巨大的權力果實,宮內全體宦官結成了一個共同體,無論是太后、皇后手下的,還是皇帝手下的,都是一夥兒的,他們同進退共呼吸,相互提攜,如同一窩螞蟻般團結,對他們來講,皇帝就是蟻王,只要這個蟻王在,颳風下雨都不怕,可誰知蟻王卻突然死了,換了個新的幼蟻上陣,他們都不認識,可毀了,這群老螞蟻不知所措。
偏此時竇武、陳蕃又在積極籌劃著名除掉宦官,他們集中了以李膺為首的一批大臣,連番向竇太后上書,要求殺掉所有宦官,以正世風,竇武身為大將軍,陳蕃身為太傅,一個是中朝之首,一個是三公之一,在這二人搖旗吶喊之下,上至皇親貴戚,下到黎庶平民,無不摩拳擦掌,恨不能沖入宮中盡屠老閹,看樣子,宦官們的好運將就此到頭,可誰又料到,一個致命錯誤,竟將這一切變成了一場悲劇。
抗日戰爭期間,我黨成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什麼?因為敵人的勢力太強大,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打垮它。
建國後,對於集體武裝叛亂,我軍一貫使用的方法是&ldo;首惡必辦,協從不問&rdo;,為什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迅速分化瓦解對方的力量。
兵法雲:圍城必缺。為什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動搖敵人的誓死抵抗之心。
許多時候,給敵人一個機會,也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遺憾的是,竇武和陳蕃都不懂這個道理,連李膺也不懂,在對宦官的鬥爭中,他們犯了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沒給對方留一絲一毫的後路。他們向竇太后提出&ldo;殺宦官&rdo;的要求,這本沒錯,錯就錯在&ldo;所有&rdo;二字上,他們要求&ldo;殺所有宦官&rdo;,一個不留。
這等於逼著對手去團結一致,誓死頑抗。
由於該要求過於絕對,連竇太后都開始猶豫,竇武見女兒拿不定主意,不由得心急如焚,連番催促太后快下決定,竇太后思考再三,說:&ldo;把曹節留下吧。&rdo;
中常侍曹節,竇太后的貼身太監,極其得寵,他侍奉竇後多年,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比兒子都親,他當時的地位,就相當於當年鄧綏身旁的蔡倫,殺別人都可以,獨此閹與太后感情極深,太后不同意。
其實談判到此已經有了很大進展,如果竇武就此讓步,抱著&ldo;一步一步來&rdo;的想法去操作,事情應該還有轉機,可惜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堅持要殺盡所有宦官,和竇太后頂了起來,陳蕃見竇武遲遲不回,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太后不同意殺曹節,情急之下他也入宮勸說,一定要求竇太后盡屠諸閹,二人勸了半夜,還是沒有轉機,卻不料隔牆有耳,宦官們早已知道竇、陳二人的計劃了。
皇宮是宦官的天下,在他們的一畝三分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