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33(167)
孔子曰:&ldo;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rdo;
【譯文】孔子說:&ldo;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rdo;
【解析】戒色、戒鬥、戒貪,總之,想什麼就戒什麼。不過孔子的意思不是徹底戒除,而是不要過分,要控制。
年輕的時候,好色;年長一些,好爭好鬥;老年,人會變得比較貪。
孔子到了老年,回顧一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個結論非常正確,是人性的體現。遺憾的是,孔子晚年,老年痴呆的作用下,自己也有些hold不住了。
【現實解說】慾望的力量非常強大,戒什麼不戒什麼,往往取決於外部條件而不是自己的頭腦。譬如戒色,如果一個年輕人有錢有貌,怎麼戒?如果一個年輕人又窮酸又長相平平,不用戒他也撈不著。譬如說戒貪,一個普通老人,沒權沒勢,貪又能貪到哪裡去?一個老人,大權在握並且打死不肯讓位,還缺乏監督,怎麼可能不貪?貪大貪小而已。
1934(168)★★★★
孔子曰:&ldo;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rdo;
【譯文】孔子說:&ldo;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rdo;
【解析】君子三畏是有道理的,不過需要解說。
天命,說起來簡單,但是什麼是天命?你怎麼知道天命?如果不知道天命是什麼,怎麼敬畏?孔老師說了,他五十歲才知天命,我們可能六十歲才知道,那這六十歲之前怎麼辦?豈不是提著豬頭找不到廟門?確實有這個問題。
知天命不容易,於是退而求其次,認天命總行吧?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某件事情你盡了全力還是失敗,那你就認命吧,就把這當成天命吧。這樣的話,挫敗感就會小很多,心情就會好很多,就能多活幾年。
孔老師其實一直不認命,直到周遊列國回到衛國的時候才勉強認命。
畏大人並不是對權貴唯唯諾諾,事實上孔老師也不是這樣的。畏大人不是畏大人之政,而是畏大人之人,在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是應該保持恭敬的。對權貴的行為可以不恥,但是權貴本人往往是比較有修養的,與他們還是應該和諧相處。
畏天命是精神層面的,畏大人是人際層面的,畏聖人之言則是言行方面的。聖人之言,往往是對於言行有指導意義的,因此更加具體。
總之,人要有所敬畏,才會對自己的言行有所規範,說話做事才會有底線。
小人根本不知天命,明知做不到還非要做,就是無知者無畏。不得不說的是,孔老師有一段時間就幹這樣的事情,結果是四處碰壁。所以在孔老師自稱&ldo;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rdo;的時候,實際上也是&ldo;不知天命而不畏也&rdo;。
狎大人,就是當面不給權貴面子。這是很危險的,俗話說是找死,實在沒必要,就算你很勇敢,也沒有必要。
拿聖人的話不當回事,任意解釋,這就是&ldo;侮聖人之言&rdo;,這很容易招來批判甚至謾罵,也很危險。糟糕的是,筆者現在好像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儘管筆者態度很嚴肅,也很恭敬,可是也很難避免被人罵。沒辦法,既然孔老師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