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rdo;
【譯文】有子說:講信用,就接近於義了,意思就是說話算數;對人恭敬,那麼就接近於知禮了,就能避免受到羞辱。因為二者之間的關係很密切,所以是(信和恭)可以遵循的。(舊譯。有子說:&ldo;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rdo;)
【解析】前後三句話,用的是同樣的表達方式。為什麼說舊的翻譯是錯誤的呢?因為按照舊的翻譯,第三句和前面兩句根本沒有關聯。我們不妨還原一下當時有若說這些話的情景,那應該是有若給弟子們上課,有人問:&ldo;有老師,您說的義啊禮的太深奧,我覺得自己怎麼也做不到。&rdo;有若就說了:&ldo;如果你不能理解什麼是義,那麼你就做個講信用的人,這樣就接近於義了;如果你理解不了禮,那麼你就做個謙恭的人,也就接近於禮了。信和義,恭和禮的關係就像親人一樣,所以,如果理解不了義和禮,遵循信和恭的原則也是可以的。&rdo;
可以說,有若對於孔子的學說在某些方面的理解確實很透徹。至少在《論語》中所選用的,都是精品。
【現實解說】有若的這段話的現實意義非常強,如果人們能夠講信用以及對別人恭敬,那麼這個社會就很接近於法制社會和和諧社會了。
1228(129)
哀公問於有若曰:&ldo;年飢,用不足,如之何?&rdo;有若對曰:&ldo;盍徹乎?&rdo;曰:&ldo;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rdo;對曰:&ldo;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rdo;
【譯文】魯哀公問有若說:&ldo;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rdo;有若回答說:&ldo;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rdo;哀公說:&ldo;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rdo;有若說:&ldo;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rdo;
【解析】這顯然是孔子去世之後,魯哀公找有若來請教。有若的話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透過這段話,感覺到有若是個很可愛的人。
當然,魯哀公也有他的難處,因為國家的土地多半被三桓佔有,國君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且子子孫孫越來越多,養這麼多人確實越來越難。但是,國君再難,比老百姓的日子還是好過得多,頂多勒一勒褲腰帶,不像百姓那樣揭不開鍋。
【現實解說】民富則國強,百姓手中沒有錢,國家是無法強大的。
樊須
1229(1221)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ldo;敢問崇德、修慝、辨惑。&rdo;子曰:&ldo;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rdo;
【譯文】孔子去舞雩臺,樊遲隨同,樊遲說:&ldo;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rdo;孔子說:&ldo;問得好!先努力致力於去做,然後才有所收穫,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不足,不要攻擊別人的缺點,不就是去掉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忘記了自己親人的感受和處境,這不就是迷惑嗎?&rdo;
【解析】樊遲是魯國的勇士,性格比較接近於子路,說話口無遮攔,容易衝動。所以,有什麼問題,別人不好意思問的,他都敢問。這一類的問題,子貢、顏回們絕對不會問。孔子的回答很詳盡,也很生動,也是在針對樊遲的弱點。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