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rdo;
【譯文】孔子說:&ldo;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裡,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rdo;
【解析】左丘明就是子夏,孔子對子夏的欣賞,可以說已經到了難以表達的境地,一方面,子夏的孤傲清高太像自己;另一方面,孔子似乎已經認定這個弟子能夠超越自己。所以,這段話裡,孔子把弟子放在自己的前面,自己成為了附和者。
前面子夏說過:&ldo;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rdo;這與&ldo;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rdo;簡直就是一句話。
所以可以說,在子夏子張的學術之爭上,晚年的孔子更多地站在了子夏的一邊。
【現實解說】孔子和子夏這樣的人,在官場裡怎麼可能混得下去?
【附】子夏與《左傳》
《左傳》的作者是誰?孔安國的說法是左丘明,魯國太史。但是,種種跡象表明,左丘明就是子夏。
首先我們從&ldo;左氏&rdo;說起。
春秋時,衛國有地名為&ldo;左邑&rdo;,又叫&ldo;左丘&rdo;以及&ldo;左氏&rdo;,子夏的弟子吳起就是&ldo;衛左氏中人&rdo;,子夏很可能也是左氏或者左丘人。子夏晚年失明,司馬遷寫道&ldo;左丘失明,厥行國語&rdo;,說的就是子夏。
所以,左丘明就是子夏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失明,所以自稱為左丘明。古人以地為名的情況非常多,譬如展禽,死後就被稱為柳下惠。因此子夏可能在死後被弟子們稱為左丘明,祝福他在另一個世界能夠看到光明。
至於《論語》上的左丘明,可能是魯國太史,但更可能是子夏。
《論語》原本就是弟子們在孔子死後若干年整理的孔子師徒的言論,因此,子夏被以左丘明的名字記載是有可能的。而關於左丘明的那兩段話,恰恰是子夏那種孤傲的性格,這恐怕不是一種巧合。再想想看,孔子如果與魯國太史談論這樣的問題,似乎有些不大恰當。
還有,以魯國的文化傳統,魯國太史應該以太史為姓。
下面,再來看更有說服力的證據。
要寫出《左氏春秋》,需要很多必要的條件,而這些條件,只有子夏一個人具備。
第一,此人手中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左傳》中運用最多的史料來自魯國和晉國,《春秋》的史料主要來自魯國,作為孔子的第一助手,這些史料子夏是具備的;而晉國史料從哪裡來?魏文侯以師禮待子夏,並且邀請他到魏國講學,魏國佔有原晉國首都,因此擁有晉國史料。即便魏國不擁有這些史料,當時三晉的關係非同一般的好,子夏要從韓國或者趙國借閱這些史料也是輕而易舉。相反,如果是魯國太史,他如何能拿到晉國的史料?
第二,此人的《詩經》一定非常好,是《詩經》,而不是《詩》。因為孔子修訂《詩經》,所以,如果不是孔子的弟子,不可能瞭解《詩經》。《左傳》中大量運用《詩經》裡的詩,都非常恰當,而內容又沒有超出《詩經》。作者不僅《詩經》嫻熟,而且一定是孔門弟子。而子夏恰恰是孔子學生中《詩經》方面的第一高手。如果是魯國太史,即便他精通《詩》,他也不能在《左傳》中把詩的使用控制在《詩經》的範圍之內。
第三,此人與孔子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且不僅僅是一般弟子那麼簡單。《左傳》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評語,證明作者曾經跟隨孔子修《春秋》。而子夏恰恰是孔子修《春秋》的頭號助手,如果是魯國太史,他如何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