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當時而言,救濟和重建工作的成敗對歐洲廣大地區是生死攸關的問題。這項工作的籌備一方面需要在新成立的聯總(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盟國各個戰時機構之間作出審慎的調整,另一方面需要在聯總和將要接受救濟的那些國家的政府之間作出安排。
就美國而言,1943年11月是軍工生產量最高的一個月。此後,某些生產計劃的削減超過其他計劃的增加,因此從軍工生產的總生產率來看,稍微降低了一些。軍工生產的這種減產,主要是由於到1943年年底,供應武裝部隊的基本裝備這項重大的任務幾乎已經完成。相對而言,新的需要並不那麼繁重,其中包括製造補充物資,調整生產以適應改進的模型,滿足預先沒有充分估計到的特殊需要(例如登陸艇)。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但是 1942年和1943年成立的行政機構和同年投入生產的工廠,證明能夠非常成功地完成交給它們的任務。戰爭初期普遍出現的混亂現象已經減少。這時已能相當明確地預計軍事上的需要,因而可以預先制訂生產計劃。反過來說,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戰略和武裝部隊的最終規模已經明確地決定下來了。
爭辯和混亂倒是集中於另一個問題:是否需要並如何開始放鬆對戰時生產的管制措施,以便恢復生產民用產品。這個問題和人力問題不可分割地糾纏在一起。到1943年年底,美國部分地區由於軍火工廠特別多,非常缺乏工廠工人。但在軍工生產削減的其他地區,多餘的勞動力突然流入市場。一般說來,對這一情況有兩種對待的方法。一種是設法迫使或誘導勞動力過剩地區的工人移向勞動力缺乏的地區,再不然就是允許製造商僱用新近失業的工人去生產各種緊張的民用消費品。
戰時生產局的領導人唐納德&iddot;納爾遜採取了第二種方法。1944年6月18日,他頒布了一道命令,授權戰時生產局的地方機構允許生產以前禁止的各種民用產品,只要當地戰時生產局的官員認為,這種生產所需的物資和勞動力不成問題,並不妨礙當地軍工生產的計劃。這個方案稱為&ldo;授權地方計劃&rdo;,原定於1944年7月1日實行,可是經武裝部門和戰時人力委員會提出抗議後,推遲到8月15日才執行。戰時人力委員會對戰時生產局地方機構的決定具有絕對的否決權。
納爾遜所採取的行動是從歐洲的戰事即將結束這樣一種想法出發的。國會中、群眾中以及戰時生產局內部的重要集團都支援他的行動。另一方面,軍事部門和戰時人力委員會則強烈地反對在&ldo;緊張&rdo;地區的勞動力缺乏問題解決之前放鬆對經濟的管制。這個爭端最後提交&ldo;總統助理&rdo;、戰時動員局局長貝爾納斯處理。當他實在沒有辦法促成妥協時,羅斯福於8月中旬親自出馬來過問這件事,當時他剛從太平洋回來。
總的說來,羅斯福同情軍事部門。1944年1月他要求國會透過一項法令,使全國勞工必須服&ldo;國民義務兵役&rdo;,並聲稱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家平均分擔戰爭的損失。羅斯福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想透過立法措施強制人們到兵工廠勞動,以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力問題。他期望,只要頒布這道法令,就能使人力不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軍事部門向總統建議實施國民義務兵役制,主要是仿效英國的國民義務兵役條例。但是,國會和人民群眾非常厭惡這種徵兵制,因而這個建議始終沒有被採用。
因此,當納爾遜與軍事部門的爭端於1944年8月提交羅斯福處理時,他傾向於這樣的看法:即使有限制地使工業恢復原狀,如果不是實際上破壞國家的作戰努力,也有可能起破壞作用。總統用他特有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他並不把納爾遜免職,而是決定派遣他到中國去執行使命,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