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諾曼第登陸使盟國之間的關係有所好轉,但是好景不長。到1944年6月底,當紅軍在中線重新發動攻勢,開始進入無可爭議的波蘭領土時,波蘭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幾乎就在這次攻勢發動前的最後時刻,俄國人作了最後一次嘗試,希望同在倫敦的波蘭人取得諒解。4月和5月間,史達林同蘭格和奧萊曼斯基的會談沒有取得成果,此後蘇聯代表又向倫敦的波蘭總理米科拉伊奇克非正式地進行試探。但是史達林的條件象羅馬女巫的條件那樣,比他在1月份所提出的更為苛刻。現在,他不僅要對方承認寇松線,並且要求驅逐包括總統在內的波蘭政府某些主要人物。俄國人又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總統愛德華&iddot;貝奈斯充當調停人,可是毫無成效。無論,是俄國人或是波蘭人都不肯讓步。
在同捷克人打交道時,俄國人絲毫沒有碰到在波蘭所面臨的那些困難。根據十九世紀以來的民族傳統,捷克人很珍重泛斯拉夫民族的感情,把它看作抵禦那種幾乎從四面八方把波希米亞團團圍住的&ldo;德意志文化&rdo;的一種堡壘。況且,捷克斯洛伐克歷史上沒有象造成俄國和波蘭對立的那種糾葛,他們的敵人是德國,在這以前是奧國。因此,捷克人比較容易把俄國人看作朋友和斯拉夫族的同胞。
1943年12月12日,俄捷兩國政府簽訂了一項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其中不僅規定兩國在未來對德作戰時相互支援,並且保證&ldo;互不干涉內政&rdo;。1944年5月8日又簽訂了一項補充協定,規定紅軍司令員和捷克行政當局的關係,一俟俄國軍隊進入捷克境內,立即開始生效。根據這項協定,軍事行動完全由俄國負責,但是&ldo;一旦解放區的任何部分不再是直接軍事行動的區域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將接過全部權力來管理公共事務。……&rdo;
這樣便為紅軍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戰掃清了道路。當然,在波蘭邊界爭端沒有解決之前,不可能同波蘭流亡政府作出類似的安排。
同時,倫敦的波蘭人正在謀求獲得羅斯福的幫助。他們認為,邱吉爾公開支援寇松線是出賣了他們,史達林則是他們的敵人,惟有羅斯福才是他們的朋友和支持者。但是總統很不願意處理如此棘手的問題,他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機敏地迴避了這個爭端。可是,羅斯福在拒絕了兩次要求以後,終於同意接待波蘭總理斯坦尼斯瓦夫&iddot;米科拉伊奇克的正式訪問。這次訪問於諾曼第登陸日的前一天,即6月5日開始,歷時九天。
羅斯福同米科拉伊奇克會談了三次。總統敦促米科拉伊奇克設法同史達林當面會談去解決問題,並一再暗示,波蘭人應當準備對俄國人的要求作些讓步。可是羅斯福不敢直言不諱,也許說得更恰當些,他仍然抱著希望,認為還有可能達成一項會使史達林和波蘭人都滿意的協議。
波蘭問題對美國國內政局有著越來越大的重要性。總統的競選運動即將開始。同波蘭流亡政府公開爭論將有失去美籍波蘭人選票的危險。這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因為在民族問題上,他們幾乎團結得象鐵板一塊。另一方面,羅斯福把他的整個國際政治綱領放在同俄國取得協調上,同時美國有許多人認為,幾乎應不惜任何代價同俄國保持友好關係。因此,羅斯福非常謹慎,沒有把自己的意見向波蘭總理講得十分明確,結果米科拉伊奇克無法象原來渴望的那樣,把美國支援波蘭流亡政府立場的程度估計得很高。經過一番躊躇之後,羅斯福決定打電報給史達林,勸他接見米科拉伊奇克,並把自己和波蘭總理會談的經過告訴了他。6月15日,總統接到了史達林的答覆,感到很失望。復電說:
你深知蘇聯政府的觀點,也深知它為了使波蘭強大、獨立和民主,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