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第1/3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俄國政府所描繪的美好世界的藍圖則要求無產階級革命和消滅資本主義的剝削階級。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革命將樹立世界和平,因為戰爭的唯一根源就是資本主義的罪惡。但是這種共產主義的世界性十字軍運動已經有些陳舊了,史達林發現在戰爭期間抑制一下革命宣傳還是明智的。俄國領導人也許仍然希望歐、亞一些地區發生革命,但他們可能不再期望世界革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當然,他們並不曾認真打算在1943年按照這張共產主義藍圖來行事。因此俄國人把規模宏大的戰後規劃的領域讓給美國人。
英國不能全心全意接受美國人的方案,因為這個方案將使大英帝國早日消亡。英國人更不能接受俄國人那種醫治世界疾病的共產主義藥方。美國和俄國新近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而且充滿自信,這兩個幅員廣大的民族國家的威力明顯地超過了英國的孤單單的力量。對於英國政府來說,戰後問題主要是在形勢許可之下儘量挽救英國的影響、財富和勢力。同在美國一樣,英國許多人希望戰後有可能在一種自由的結構之中實行世界範圍的合作;可是,外交部的高階官員和邱吉爾之類的人念念不忘的另一種辦法是,要在列強之間達成協議,把世界劃分為勢力範圍,認為這是第二種最好的辦法。
英國的對外政策因此針對著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努力與美國,可能的話,也與俄國,達成全球性諒解;二是努力鞏固英國在西歐和地中海的影響。英國希望看到法國一從德國控制下獲得解放,馬上能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接手管理法國的工作,英國支援戴高樂的主要動機就在於此。英國期望這個政府能對大不列顛略表感激之情,並有可能幫助它在歐洲大陸上同俄國巨人相抗衡。同樣,英國的參謀長們和首相一再流露的要在地中海地區作戰的頑固的嗜好,無疑也是與他們想看到地中海沿岸駐上英國軍隊和建立起友好政府這個願望相關連的。
儘管羅斯福和赫爾堅信與英國和俄國達成全球性的諒解是完滿解決戰後問題的根本關鍵,英國另外還相當專心致志於為它本身建立一個勢力範圍。美國人不肯用&ldo;勢力範圍&rdo;這樣的字眼來稱呼他們的活動,這就遮蔽了他們自己的眼睛,使他們看不到自己所做的許多事情。國務卿科德爾&iddot;赫爾在出席莫斯科外長會議回國後對國會的講話中竟然十分真誠地說:&ldo;……將來不再需要勢力範圍、聯盟、力量均衡或其他任何這類特殊的安排,這是一些在不幸的過去各國竭力用以保衛自身安全或者增進本國利益的辦法。&rdo;這種話在俄國人聽來肯定覺得挺虛偽,可能英國人也有同感。美國在拉丁美洲和中國的所作所為擺在他們的眼前。然而事實仍然是,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對拉丁美洲的睦鄰政策和對中國的老大哥政策,似乎無異於在國際關係中實際運用自由、民主原則的高尚行為。
可是,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政策同美國政治家如此不滿的歐洲國家的做法竟是令人可疑地相似。誠然,美國在羅斯福採用睦鄰政策之後不再對拉丁美洲實行強迫的方法。但是經濟控制是一種很好的替代,它使除阿根廷外的美洲其他共和國對美國的外交領導幾乎總得俯首聽命。
美國對中國的戰時政策也被披上了類似的理想主義的外衣;但局外人如果把美國的政策解釋為企圖把中國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那也是情有可願的。一位美國軍官被指派為中國軍隊的參謀長;美國總統派出使者連珠炮似的不斷地向蔣介石獻策,美國施加壓力迫使俄國和英國同意在盟國諸強中給予中國一個禮貌上的位子。蔣介石夫人在1943年2月私下向羅斯福保證,讓他放心,中國將在戰後和會上支援美國的政策。而總統也認為他能指望中國成為美國的一個朋友和支持者。
同樣地,俄國人也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