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此,1943年9月23日,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指示艾森豪,如果國王對德宣戰,允許義大利&ldo;協同作戰&rdo;。但是國王和巴多里奧卻畏縮不前。他們希望索取對方各種各樣的讓步(比如撤銷還沒有簽署的&ldo;長期&rdo;停戰協定)作為對德宣戰的交換條件。不過義大利政府終究被說服了,只有宣戰以後才談得上將來的讓步。因此,1943年10月13日,國王和他的政府對德宣戰。巴多里奧向義大利人發表文告,命令所有義大利部隊同德國人戰鬥&ldo;到最後一兵一卒&rdo;‐‐這是一個義大利部隊顯然未曾服從的命令‐‐文告繼續說:&ldo;由我領導的政府不久即將組成。為了在義大利能夠組成真正表現民主的政府,將邀請每個政黨的代表參加。當前的安排決不損害義大利人民在和平恢復時選擇他們自己的民主政府形式的不受限制的權利。&rdo;由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簽署的聯合宣告同時發表,這份宣告給予義大利人相當模糊的協同作戰的地位,又警告他們,&ldo;協同作戰關係……其本身不能影響最近簽訂的條款,這些條款仍然全部有效,僅在盟國政府間根據義大利政府可能對聯合國家的事業提供幫助的程度而一致同意時方能調整。&rdo;
當巴多里奧企圖把義大利自由派和左派政治集團的代表吸收進他的內閣以符合他10月13日的文告的時候,他碰上了困難。共和主義情緒在這些集團中十分強烈,他們要求廢黜國王。但是國王不願意讓位,同樣,英國政府也不希望取消君主制,雖然至少有幾個英國官員認為,烏姆貝託王儲是一位比他的父親維克多&iddot;艾曼努爾國王更有前途的能承擔起王室責任的人物。出於君主制問題上的僵局,預備性談判毫無結果,並於10月31日破裂。巴多里奧退而組織了一個專家內閣,作為權宜之計,一旦攻克羅馬即行改組;而羅馬還沒有攻下來,義大利政治家中在以國王將來地位為中心的問題上的日益增長的不安卻無法平息。結果是義大利內部的政治問題,正象法國在北非的政治糾紛曾一度在1943年給英美合作形來困難一樣,成了1944年引起盟國關係中發生摩擦的因素。
(5)愛琴海的敗退
僅就盟國在義大利採取的軍事行動和進行的談判所獲得的結果而言,可說相當符合邱吉爾本來的願望。他想把戰線遠遠推到羅馬以北的最大希望落了空;另一方面,英美軍隊被堅決地指派在義大利打一場可望削弱德國在西北歐的力量的大仗。但是他在義大利的計劃雖然取得部分成功,而再向東,情況卻大不相同,他對東地中海和巴爾幹各國所抱的希望都遭到傷心的挫折。
一經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准對多德卡尼斯群島發動進攻(9月9日),中東地區總司令威爾遜將軍便受命自行拼湊兵力向該群島勇猛進攻。羅得島似乎過於強大,僅憑威爾遜所能拿出的力量而沒有更大來源是難以攻佔的,然而英國的一些小股部隊於1943年9月18日在愛琴海的科斯島、勒羅斯島和附近的其他島嶼上登陸。這些部隊的地位是很不穩固的。皇家空軍如不使用土耳其大陸上的機場便不可能提供良好的空中掩護,而德國人卻極容易從希臘和克里特島的基地出發掌握制空權。因此英國人發現他們又重新在1940年時的那種條件下作戰,而且要落得個同樣下場。10月3日,德國發起傘兵部隊攻擊,收復了科斯島‐‐這並不是一項難以取得的功績,因為義大利人表現得極其不偏不倚,他們象兩星期前不抵抗英國大軍一樣地不去抵抗德國人。但是,一支英國海軍分遣隊於10月7日在斯坦帕利亞島附近截擊並摧毀了一支德國運兵艦隊。德國方面的這個嚴重挫折使愛琴海東部英、德武裝力